
村民采摘甜玉米。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蔡逸思 攝 
東亞村文旅項目“水苑·印象”外景。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攝 
汝湖優美的自然風光。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李云蘇 攝 記者日前走進汝湖圩鎮,只見主街旁的民居經過風貌提升后穿上了“新衣”,綠美生態小公園即將建成,美麗圩鎮換新顏;東亞村引進的文旅項目一期開始運營,在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同時,給村子帶來更多人氣;隨著一個個項目推進,甜玉米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樣一幕幕生動的圖景,正在發力攻堅“百千萬工程”典型鎮的汝湖上演。 自被列入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以來,汝湖鎮緊緊圍繞上級部署,以“七仙汝湖、玉米飄香”為定位,發揮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謀劃實施80多個項目,做好圩鎮建設、特色優勢產業融合、黨群共謀發展文章,全力推進典型鎮培育工作。目前,該鎮美麗圩鎮建設正在實施,鎮域經濟和甜玉米產業發展有新突破,東亞典型村建設也在全力推進中。 美麗圩鎮 建設便民服務中心等28個項目 汝湖圩鎮以興湖社區為中心,是汝湖的商業中心以及人流、物流聚集地。美麗圩鎮建設是汝湖鎮創建“百千萬工程”典型鎮的一項重要任務。記者日前走訪汝湖圩鎮看到,鎮政府對面的綠美生態小公園——七女湖公園正在建設中,主街旁的民居搭起腳手架,工人正在對樓房外立面進行美化施工,圩鎮在改造提升中一點點向干凈美麗蛻變。 近兩個月來,汝湖扎實推進美麗圩鎮建設,一方面,重點對興湖一路、石路街示范主街2公里范圍內開展“六亂”整治,持續鞏固“三清三拆三整治”和“三線”改造成果;另一方面,抓主要街道風貌提升及門戶節點,通過外立面改造、綠化種植等方式提升沿街風貌,同時融入本地特色文化符號,如“七女湖”、龍形拳、汝湖漁歌、“甜玉米之鄉”等元素,突出汝湖IP的現代魅力。 汝湖鎮黨委副書記陳賜文介紹,美麗圩鎮品質提升項目共包括建設便民服務中心、美麗鄉鎮入口通道、美麗圩鎮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樣板、美麗圩鎮客廳、綠美生態小公園、公共停車場等28個項目。其中,汝湖鎮便民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美麗圩鎮示范主街、綠美生態小公園等項目即將完工,剩余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我們邀請浙江、深圳的專業團隊,編制高品質、操作性強的工作方案和建設規劃,全力打造美麗圩鎮。項目實施完后,汝湖圩鎮將舊貌換新顏,不僅人居環境變得更美,服務群眾的設施和功能也將更加完善。”陳賜文介紹,該鎮還計劃利用圩鎮糧倉、廢棄魚塘、空心舊房等“沉睡”資源,引進深圳投資運營團隊,計劃投入5000萬元打造“開心部落”項目,利用社會化力量做好圩鎮運營文章,增強圩鎮活力。 產業經濟 延長甜玉米產業鏈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汝湖鎮是廣東甜玉米專業鎮。近年來,該鎮圍繞甜玉米種—產—銷—游全產業鏈建設,構建以甜玉米為主導,絲苗米、沉香、觀賞魚等為特色的“1+N”現代農業體系,發展壯大特色產業。 該鎮通過推廣種植優質新品種,優化全鎮1.75萬畝甜玉米種植。2023年試點引進種植圣甜白珠超甜水果玉米,實現產量和產值雙提升,同時引進隆平高科等龍頭企業,打造千畝甜玉米示范基地。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計劃于今年秋季打造5000畝水果玉米基地,涵蓋生產種植、倉儲物流、加工零售等方面,項目預計年產值1.4億元、年創造稅收700萬元。 此外,該鎮還相繼引進神陽綜合生態園、村頭鐵騎、合益糧油等5個優質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其中,神陽綜合生態園建成后計劃進行觀賞魚養殖、種苗培育,特色農產品規模種植,高端水產品飼料生產,玉米、蔬菜等農產品深加工以及銷售。同時,拓展科技研發、科普教育、休閑觀光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實現鎮國資企業、村集體、村民三方增收。目前,該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中。 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汝湖加快推動銀盛、科鑫等8宗投資30億元項目建設,預計產值可達35億元,創稅收2.6億元。目前銀盛、科鑫兩個項目建設已封頂,今年將投產。 玉米節、玉米宴、微醺音樂派對……就在上個月,一場火熱的玉米節活動“點燃”汝湖,吸引眾多市民打卡。 近兩年來,汝湖鎮緊抓農文旅融合,以節引流興農促旅,激發“農業+”活力。該鎮重點打造玉米節、鄉村騎行、鄉村馬拉松、漁歌原創音樂大賽、美麗鄉村公益撿跑等精品活動,因地制宜開發越野徒步、親子研學、愛國主義教育、農業采摘4條精品旅游線路。同時,發揮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功能,將美麗圩鎮、精品示范村與特色節點串珠成鏈,利用惠汝沿江路蝦村段位置優勢,發展“夜經濟”“網紅經濟”,一個特色彰顯、更具活力和魅力的新汝湖正茁壯成長。 典型村培育 成立強村公司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時隔4個多月,當記者再一次走進汝湖東亞村水苑村民小組,明顯感受到了眼前的變化。該村引進的文旅項目“水苑·印象”一期已建成完工并投入運營,原本一棟棟空置的老舊房被改造成白墻灰瓦的嶺南風格建筑,新建的廣場、布置精巧的庭院、正在享用輕餐飲的市民,到處充滿悠閑、浪漫的情調。“這個項目每年可為我們村集體增收5萬元,帶動50戶村民年均增收近百萬元,還能為村民提供一批就業崗位。”東亞村黨總支書記楊玉山說。 東亞村是惠城區7個“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之一,通過此前實施精品村建設,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業經濟、文明鄉風不斷提升,為典型村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楊玉山介紹,為進一步探索和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該村于近期成立了“惠州東亞強村管理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對全村產業與資源進行統一策劃、統一開發、統一運營,為項目方提供物業管理和人力資源服務,年底公司營業利潤按固定比例分配70%到經濟聯合社,剩余30%股金轉入公司下年資產,保障資金活水“不斷流”。與此同時,探索建立“公司+村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吸引村組、村民以土地、資產、資金等多種方式入股,年底公司營業利潤按固定比例分紅,實現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達到村集體與村民互利共贏。 說變化,話發展。楊玉山告訴記者,2023年東亞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42萬元,2024年有望達到近60萬元。與此同時,村民也實實在在享受到發展的紅利。“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了,路修好,環境搞好,項目引進來,人氣越來越旺。我們不僅有租金收入,還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水苑公園這邊的夜景燈光特別漂亮,一到晚上好熱鬧,好多人來休閑娛樂。”說起村里的變化,水苑村民小組村民楊城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蔡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