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技人員對試驗田的水稻進行收割測產。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楊思佳 攝
稻田千層浪,又到豐收時,惠陽水稻迎來大面積收獲期。日前,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指導下,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農技專家,對該中心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碳足跡監測試驗田的水稻開展收割測產工作,為全區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數據支撐。這是該中心連續9年開展施肥試驗和耕地質量監測工作。 近年來,惠陽區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惠農政策的落實,促進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單產增長,推動糧食增產增效、豐產豐收。位于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2015年建立至今,每年都開展施肥試驗和耕地質量監測,通過評價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產量和耕地質量的變化,為守護耕地質量安全、提高耕地產能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 當天上午,市、區兩級農服中心技術人員聯合省農科院資環所的農技專家和農民一起,手拿測具和鐮刀,對試驗田的水稻進行細心收割,不落一穗,規范嚴謹地開展小區測產工作,確保糧食數據粒粒求真。本次測產將25平方米的區域設定為一個小區,通過測量每個小區稻谷的產量以及秸稈的重量,換算出每畝的產量。 “關于小區測產,我們通常采用兩種方式:實測和圈產。通過兩種方法來相互驗證,結果更可靠一些。”省農科院資環所博士鄭小東介紹道。 2015年以來,為篩選到最適合惠陽水稻生產的技術模式,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與省農科院資環所合作,在該監測點外,還陸續開展田間肥效試驗、秸稈還田、稻稻休耕、稻稻綠肥、稻田免耕、稻田減鉀等多種試驗,并通過試驗效果評估,指導農戶科學施肥用藥,改善土壤結構,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的產量提升和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從今天現場測產的情況來看,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措施的水稻,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而且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水稻的植株抗性也得到了增強。”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耕地肥料部部長何立波表示。 (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楊思佳 李冬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