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 日,撂荒地復耕復種—甘薯優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龍門縣藍田瑤族鄉社前村舉辦。活動由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市農科所)和駐藍田瑤族鄉幫鎮扶村工作隊共同組織,當地農技推廣部門、農業企業、合作社和種植戶參加活動。 
在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引領和支持下,社前村約300畝撂荒地。由駐鎮工作隊牽線搭橋,由廣東泓灝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承租并開發,市農科所科技特派員團隊制定種植方案、引進新品種并提供技術支撐,多方聯動下,通過采取代耕代種、流轉經營等方式,這片休眠多年的土地終于“薯”光重現,告別荒涼。 科技特派員介紹,針對此片荒地多為砂質土壤,養分貧瘠、分布不均、呈斑點狀等特點,此次首批引進適應強的甘薯品種“普薯32”進行復耕復種。該品種好看、好吃、好種、好賣,經現場測產,預計每畝產量3500斤左右,達到撂荒地首耕首種的預期目標。 廣東泓灝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藍田瑤族鄉打造了“瑤香谷”農業公園項目,共有撂荒地約300畝,今年復耕復種220畝,其中甘薯約150畝,富硒水稻30畝,西瓜40畝。在惠州市農科所的專業技術支持下,今年單造收益約214.55萬元。同時,該公司計劃在2023年擴大種植規模,并將稻田旅拍、玉米迷宮、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現場采摘等板塊逐步引入,農旅融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 下來,惠州市農科所科技特派員團隊將繼續與當地相關農業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等進行更深層次合作,在進行撂荒地復耕復種過程中,立足當地土壤硒資源豐富的優勢,進一步將富硒技術應用推廣到水稻、甘薯、百香果等作物。提高農業種植水平的同時,為農產品增加附加值,聯農帶農,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更大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