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幫助下,李嘉林擴大了蚯蚓養殖場規模。 
李嘉林在惠陽從事蚯蚓養殖事業多年。
在惠陽區良井鎮橋背村,一片27畝的閑置土地上搭建起連片的大棚。大棚里,幾十條“田壟”上蓋著遮光膜,薄膜下是摻有豆渣的牛糞。掀開薄膜、撥開糞堆,幾乎聞不到任何臭味,只見一群群蚯蚓在蠕動,原來這是蚯蚓的“溫床”。香港青年李嘉林在惠陽養殖蚯蚓已多年,如今在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擴大了經營規模,在帶動周邊村民致富的同時,他想用自己養殖的蚯蚓讓土壤更肥沃,逐步實現自己的“田園夢”。
養蚯蚓每畝年收入10多萬元 2014年,李嘉林走上了有機農業創業之路,在惠陽平潭租了10畝地養殖蚯蚓,每天與蚯蚓、牛糞為伴,專注“變廢為寶”的生意。2019年,因租約到期,他來到良井鎮霞角村繼續養蚯蚓事業。 蚯蚓以腐食為主,一般帶入土壤內部食用,這會幫助土壤變得肥沃,同時它在土壤里鉆來鉆去,土壤更蓬松,有利于植物生長,因而也被稱為“土壤工程師”。在李嘉林的養殖場里,來自廣州增城奶牛場的牛糞經過發酵成為蚯蚓繁殖的“溫床”,蚯蚓的生長又加速了牛糞中養分的分解和轉化,使它成為高效綠色的有機肥。 “蚯蚓繁殖很快,當有機肥形成后,要篩掉其中的蚯蚓。”李嘉林介紹,通過蚯蚓分離機,前端的濾網會篩出蚯蚓糞有機肥,蚯蚓也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自動分離到一旁的塑料筐中。 每天下午是李嘉林和工人最忙的時候,他們要把分篩出來的蚯蚓裝盒,準備晚上出貨,供向惠州及周邊的漁具店、釣魚場。從目前市場需求來看供不應求,越來越多的農場、果園注重有機生產,也紛紛采購蚯蚓肥這種原生態肥料。 這個行業看似冷門,但生意火爆。李嘉林養殖的蚯蚓個頭大,能賣2.5元一盒,每天可賣出四五千盒、約12.5萬條蚯蚓,蚯蚓糞有機肥更是訂單滿滿,基本沒有庫存。一年下來,每畝地蚯蚓能帶來10多萬元收入,蚯蚓糞有機肥還有3萬元收入。 “我一直有個夢想,做一個有機農場,用自己生產的蚯蚓糞有機肥種植作物。”李嘉林說,受租地等因素限制沒能實現夢想,這一度成為他的“心病”。從去年開始,他又開始新一輪尋找,想要更大場地拓展自己的事業。
用蚯蚓糞有機肥試種了10多畝水稻 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了解到李嘉林的需求后,主動對接他,并決定扶持他的這項事業。 “我們關注到相關政策,國家大力組織排查整治非法捕殺野生蚯蚓行為,促進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不斷加大蚯蚓人工飼養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相關產業有序發展。”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良井鎮黨委副書記(掛職)李惠華介紹。 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拿出100多萬元幫扶資金,在良井橋背村找到了一處符合養殖蚯蚓的地方,搭建了22畝大棚(李嘉林另外租了5畝大棚)。此舉以幫扶資金實現多贏效果:村民以每畝1000元價格出租給蚯蚓養殖戶,村集體收大棚租金,村集體、村民都增加了收入,而蚯蚓養殖場也擴大了經營規模。有了工作隊的幫扶,李嘉林有了壯大發展的信心。 今年,李嘉林在養殖場附近租了10多畝田種植水稻,全程采取蚯蚓肥進行種植,如今即將成熟等待收割。“我對種水稻沒經驗,但這塊稻田在路邊,很多路過的人會來問:這用的什么肥?怎么長得這么好?”李嘉林說,這次嘗試成功后,他將擴大種植面積,用自己養殖的蚯蚓肥完成心中的“田園夢”。 李嘉林希望,通過養殖蚯蚓、生產蚯蚓糞,增加微生物改善土壤,推廣應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綠色肥料種植生產技術,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增值增效。 接下來,鄉村振興駐良井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將聯合李嘉林,搭建促進城鄉互動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產銷平臺,通過企業向村莊周邊農戶提供有機肥,并幫農戶提供物流服務,讓農村閑置勞動力通過種植綠色、優質農產品增加收入。 文/圖 記者李芳娟 黃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