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在惠州的各大農業產區,剛剛搶收完畢的稻田里,已陸陸續續種下新一茬秧苗,在高溫烈日下,嫩綠色的秧苗茁壯成長,預示著下一季的豐產豐收。 當前,在高效統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惠州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近期公布的惠州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194.59億元,同比增長10%,比上年同期上升4.3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今年以來,惠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住農業基本盤,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立足惠州實際系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黨建引領、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等,推動惠州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

夯實“基本盤” “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 “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產量穩步提高。”這是今年初,惠州對全年農業農村發展提出的“小目標”。半年已過,經歷疫情、高溫、龍舟水、臺風、農資價格上漲等多重不利考驗,惠州夏糧如期豐產豐收,“菜籃子、“果盤子”實現充足供給。 數據顯示,1—6月,惠州累計完成糧食播種面積94.49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8.13萬畝;完成大豆播種面積1.14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0.05萬畝;蔬菜及食用菌、水果產量分別增長5.1%、5.2%;生豬出欄80.87萬頭,增長9.3%;豬肉、禽肉、禽蛋產量分別增長9.9%、8.9%、12.4%。 守好耕地“命根子”,夏糧增產底氣足。惠州夏糧增收的背后,是一系列守好耕地紅線硬舉措的落地見效。今年以來,惠州堅決防止“非糧化”“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種植用途,實施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行動。上半年,惠州有效推動2.84萬畝撂荒實現耕地復耕復種。 保護好耕地,也離不開種田的“人”。為鼓勵撂荒地復耕復種,惠州拿出強有力的惠農政策,如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種植獎補、落實購機補貼和涉農保險等,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供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 種糧大戶這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落實糧食安全、穩定糧食生產的主力軍,針對這類群體,惠州大手筆出臺資金獎補方案,對早晚造水稻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大戶每畝獎補100元;為了讓農民種糧更安心,惠州還大力推動涉農保險服務。目前,惠州主要糧食類作物水稻、玉米和馬鈴薯已列入保險范圍,并且全部保費由各級財政承擔,農戶不用出一分錢,在全省率先實現保險100%全覆蓋。 展望下半年,盡管面臨諸多風險挑戰,惠州農業經濟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分析,在大力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下,惠州農業生產面積將持續增加;從產業發展來看,惠州茶葉、花卉等特色產業蓬勃向上,三產融合動力足;從市場角度來看,隨著消費市場向好,肉豬出欄價穩步提升,家禽出欄數量也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趨勢;另外,進入第三季度,禁漁期解禁,漁業生產進入旺季,春季投苗的淡水魚進入收獲期,漁業捕撈產量也將增加。

培育增長極 涉農項目、投資快速增長 當前,越來越多的涉農項目落戶惠州,涉農投資實現快速增長,有效拉動了一二三產實現快速融合發展,為推動鄉村振興帶來了原動力,成為惠州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極。 6月30日,惠州市政府與廣東大百匯海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現代漁業產業集群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一個超百億元涉農海洋大項目落戶惠州惠東。 據介紹,該項目是規劃總面積約12萬畝的陸海聯動現代漁業產業集群,其中,陸基養殖約6萬畝、海洋牧場約6萬畝及漁業二、三產業配套融合項目,將建設水產育種、科研運營、健康養殖、加工冷鏈、海港經濟和海洋牧場“六個中心”。項目投資總額約170億元,完全建成并達產運行后,預計年產值近500億元。 在博羅縣泰美鎮,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建設正加快步伐,一處涵蓋平臺運營、食品加工、生鮮出口、中央廚房等多元業態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逐漸成形,全力搶占食品和預制菜產業藍海市場。 截至目前,該基地已吸引31家企業進駐,其中不乏行業龍頭企業,如世界500強企業新加坡淡馬錫旗下全資子公司豐樹集團投資的豐樹(博羅)國際食品智能生產及配送基地項目、廣東供銷農產品直供配送省級平臺運營總部等。 隨著這些企業的入駐,惠州農業將實現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多方面的革新升級,實現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搭起惠州與全球市場的交易橋梁。 不僅如此,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惠州農業重點縣、鎮政府也在通過夯實農村基礎建設、盤活散亂土地資源等,大力引進鄉村特色產業項目,推動涉農地區振興發展。 大項目拉動大投資,大投資促進大發展,已成為惠州通往鄉村全面振興之路的真實寫照。數據顯示,1—6月惠州涉農投資總額39.7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6%。其中,第一產業投資總額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9%,全市農業農村領域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超過去年同期投資總額。

振興“底色足” 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 上半年,惠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1元,增長5.9%,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2個百分點,在全省排第五,在珠三角排第二。 鄉村振興,最終目的是讓村民實現致富增收、生活更美好。今年以來,惠州強化政策扶持,夯實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基礎,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同時,著力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鄉村振興示范帶,站在更高視野、更大格局上推動“三農”工作。 7月中旬,惠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建設工作交流會召開,各示范鎮的鎮黨委書記登臺PPT匯報接受檢閱,通過亮成績亮效果、談感想揭不足,各展所長、各盡其能,為全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做探索作表率。 惠州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三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建成與大灣區都市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精細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精美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精勤農民現代化得到顯著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當前,惠州正通過示范鎮創建積極探路子出經驗,努力探索更多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方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加強宣傳推廣經驗成果,引領帶動全市農村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數據顯示,上半年以來,惠州5個示范鎮聚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選定11個主導產業、種養面積13.59萬畝,打造規模化種養基地74個,帶動土地流轉5.19萬畝,主導產業帶動農戶2.88萬戶。 隨著全市示范鎮、示范帶建設的深入開展,也有效強化了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美麗鄉村的提檔升級。上半年,惠州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和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運行農村客運線路77條,建成農村村內干路36.46公里;建成“四小園”9000多個、戶廁化糞池改造提升4054個,11個圩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 【記者】烏天宇 【攝影】王昌輝 【通訊員】余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