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瀝鎮春耕生產現場會上,插秧機將一棵棵秧苗秒插入田。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水稻無人機飛播及無人機施藥演示。 
水稻無人機飛播及無人機施藥演示。
驚蟄過后望春風,田家忙備事農耕。萬物復蘇的春日,走進惠城各鄉鎮,隨處可見農民備戰春耕,一派忙碌的景象。橫瀝鎮嶺下村,春耕生產現場會熱鬧非凡,高科技農機展示讓人大開眼界;馬安鎮健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田間地頭可見專家俯身給農企和農戶講授先進技術;惠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海納農業萬盧基地內,高產水稻種植新技術正在“落地開花”…… 春耕生產對于全年糧食生產穩定至關重要。連日來,惠城區各部門通過春耕現場會、送技下鄉、送資入戶等,多措并舉做好春耕工作,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筑牢基礎。據了解,2022年,惠城區早稻計劃播種面積7.2萬畝,預計4月10日前全面完成早稻插秧工作。 ●農技盛會 春耕現場演示無人機飛播施藥等 稻田田埂邊,一臺臺插秧機很是“拉風”,隨著“轟隆隆”的聲音向前行駛,一棵棵秧苗秒插入田;天空中,植保無人機緩緩飛起,稻種順勢從半空中灑落,如及時雨一般潛入泥土中,靜待生根發芽……3月9日上午,橫瀝鎮春耕生產現場會在嶺下村舉行。 現場有水稻良種展示、綠色防控展示、水稻無人機飛播等機械化生產演示、無人機施藥演示、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和農資農機具展示。橫瀝附近村民紛紛趕來觀摩體會這場農業科技盛會。 “今年早造農作物計劃種植面積約3.8萬畝,其中水稻計劃種植面積約3.4萬畝。”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說,該鎮針對當前春耕備耕工作存在的水利、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等問題制定了技術方案,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加快春種春插和辦田進度,力爭4月中旬完成春種工作。 橫瀝是惠城區的農業大鎮,高度重視農業發展,把春耕生產作為疫情防控穩產保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為全力保障春耕春種,橫瀝在去年11月底冬修水利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繕水利設施,加大水庫用水、東江用水的科學調配。同時,通過鼓勵村集體和種植大戶流轉撂荒地等舉措推動撂荒耕地復耕。 據了解,2022年惠城區計劃糧食播種面積21.53萬畝,其中早稻計劃播種面積7.2萬畝,備耕工作已準備就緒,春播春種有序開展,預計在4月10日前全面完成早稻插秧工作。 ●科技興農 探索絲苗米兩種三收畝產2400斤高產新模式 3月4日,廣東海納農業研究院副院長邱崇文來到水口街道的惠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海納萬盧基地,仔細查看春耕播下的早稻秧苗生長情況。綠油油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邱崇文難掩心中喜悅。 種兩季水稻,可以收三次,如今這種省工、省時、省成本、綜合效益高的絲苗米規模化兩種三收模式已經多年在廣東海納水口萬盧基地試點示范,并取得成功。今年在水口的萬盧基地和下源基地同步推廣種植,預計面積2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400斤。 “除了雙季稻,兩種三收的關鍵環節在再生稻。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通過水肥管理等措施,使稻谷收獲后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進一步生長發育而成水稻,有省種、省肥、省工等優點。”邱崇文告訴記者,規模化兩種三收模式將實現絲苗米種植真正增量提質。 邱崇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絲苗米兩種三收模式,畝產可達2400斤,優質絲苗米按1.8元/斤計可收入4320元,大大高于原來3000元左右/畝/年收入,即畝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同時成本可降低100~200元/畝。 再生稻長周期和低病蟲害生長特性使其加工、外觀和食味品質較雙季稻稻米更優,在市場上更受消費者青睞,豐富了優質稻米的供應。收成更好,品質更優,邱崇文預計絲苗米兩種三收模式的推廣將激發農民種糧及發展“禾下經濟”的積極性,助力惠城鄉村振興“加速跑”。 ●農技下鄉 農技服務筑穩春季農業生產的“壓艙石” 春耕時節,不僅農戶在忙,農技人員也忙著下田間送技術、送服務。 “要到正規的農資店選購適宜的種子、農藥和肥料等農資。”“大棚種植西瓜要注意通風與保暖,控制好溫度和濕度。”……2月16日,惠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關技術員先后深入到馬安鎮的健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水口街道三聯村等,開展春耕“送項目、送技術、送農資”農技下鄉活動,助力惠城春季農業生產。 現場,技術員為農企和農戶詳細講授先進實用技術,還發放農資和技術資料一批,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具,面對面技術指導、實打實服務農戶,讓農技服務春滿大地,用實際行動打開科技興農新局面,拉開春耕備耕的序幕。 “農技人員送服務、送信息、送農資,技術指導及時到位。”橫瀝鎮大利村農戶劉愛文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準備擴種,計劃播種35畝水稻。 據了解,開年以來,惠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未雨綢繆,提早行動,“線下”“線上”齊發力,奏響春季備耕農技“行動曲”,提供春耕生產技術服務“及時雨”。 一方面,通過線上平臺、科技手段進行無接觸農業技術指導,積極開展農技下鄉、發送農資、編發資料等線下農技服務,及時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提高廣大農戶搶抓農時進行春耕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科學種植水平。 另一方面,惠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按照“春季春耕備耕農技行動計劃”,編制印發農業生產技術資料一批,計劃開展“送項目、送技術、送農資”農技下鄉活動40場次,舉辦農資知識咨詢宣傳服務科技集市活動,大力推介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新機具和新模式,營造春耕備耕的濃厚氛圍,讓農技服務筑穩春季農業生產的“壓艙石”。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鄧惠婷 通訊員匡赟 胡曉東 宋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