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文化而興,產業因文化而強。 為助力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升城市藝術和文化的強吸引力,惠州市文化館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不斷打造文化新業態,構造獨特惠州文化肌理,加速推進文化藝術消費升溫,激發城市文化消費活力,成為助推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 2020年以來,市文化館開創“非遺+直播”的新形式,并打造出首款非遺手信,推動文商旅、游娛購深度融合,惠州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實現了商業盈利;同時,打造線上百個藝術慕課班次,市民足不出戶獲得高效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服務,線下藝術普及機構也得以轉型實現多元化經營,打造在線藝術教育新產品;惠州不斷深入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厚植文脈根基,鑄就了特色的生活空間和城市性格,吸引八方游客……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惠州一款非遺手信,不僅深受本地人青睞,前來游玩的游客也不忘買上一些。 近年來,惠州通過不斷挖掘、研究文化內涵,將人文景觀和自然山水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全面推進和發展惠州文化旅游產業,使之成為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0年8月,惠州市文化館打造的首款非遺手信亮相,傳統非遺以新形式進入市民生活!該款手信禮包由3個市級非遺項目組合而成,禮包內有“德源樓傳統糕點制作技藝”的花生糖和雞仔餅,“惠州糯米酒釀造技藝”的糯米酒,“博羅涼果制作技藝”的佛手瓜和甘草梅。 “很高興有這么好的平臺,讓我們手藝人有更好的展示空間,也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品嘗惠州老味道。”惠州糯米酒釀造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周毅說。 受疫情影響,線下門店長時間無法開業,各類文藝活動無法開展,許多民間手工藝人面臨生存困境。為此,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探索新形勢,推出了“探尋非遺之美”直播帶貨活動、“非遺e食堂”等活動。 “我們現在做的是雞仔餅。雞仔餅是客家地區特色傳統餅類名小吃,吃起來甘香酥脆……”一間工作室,兩位非遺傳承人,和以往關起門做餅、面對面銷售的方式不同,在博羅縣觀音閣鎮德源樓,惠州非遺傳承人李超宏、李曉聰架起手機開始網絡直播賣貨。 “非遺+直播”的新形式,不僅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帶來了更多可能,而且更接地氣,為“高冷”的非遺帶來了熱鬧,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流量。據統計,2020年,惠州市文化館共推出了“非遺e食堂”13期、“探尋非遺之美”直播帶貨9期,總點擊量近65萬次。 引入社會力量,讓非遺“活”起來,類似案例還有很多。2020年,惠州商貿旅游高級學校非遺小鎮項目獲入選2020年廣東省“非遺進校園”精品優秀案例,市李家拳協會進校活動獲入選2020年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 藝術慕課的正確打開方式,究竟應該怎樣?中國文化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化館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全吉認為,惠州市文化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2020年疫情期間,惠州市文化館在公眾號開設“趣學慕課”專欄,內容有“線描創意”“成人非洲鼓”“零基礎學油畫”“瑜珈課堂”等多個課程。以“手機攝影基礎”慕課教學為例,共有14節課,每個視頻在10多分鐘。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信息,學員掃碼進入學習群,按照慕課教學進度,每兩天一節課,固定時間進行線上教學,一個月完成課程。 其中,“悅享·藝術”慕課課程還登上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館協會舉辦的“2020云上全民藝術普及最受歡迎點播課”第七名。該課程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奏員、群眾文化研究館員、惠州市文化館副館長鐘琦作為主講嘉賓,通過演奏示范、分享我國不同年代風格的音樂作品等方式,展現二胡的獨特魅力。 名師講課,高水平視頻制作,讓慕課視頻品質化;線上教學,不受地域限制,進群學員大眾化;學習群管理、專人跟進學習進度,藝術輔導動態化……“與文化館線下藝術培訓比較,線上的慕課教學最經濟,又有高效率。”親身體驗后,王全吉連連點贊。 記者了解到,2020年,市文化館在線藝術教育規模初步突顯。截至11月30日,共推出100個在線藝術慕課班次,參加學習人數達18064人次,遠超過文化館過去七年的線下培訓招生量;線上課程完成學習數累計共52843課時,網站視頻有效播放時長約為325150.47分鐘,“線上學習+微信群輔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市民的認可。 這一舉措不僅僅開放了惠州數字文化平臺及數字服務能力,還為各類線下藝術普及機構提供教育平臺,助力各類線下藝術普及機構實現在線藝術教育。 “受到疫情影響,我市許多線下藝術普及機構面臨停課的重大挑戰和壓力。轉型線上服務,幾乎成為了很多機構們的選擇。”市文化館館長林博偉說。2020年,市文化館助力逾20個社會藝術普及機構“停課不停學”,指導幫助培訓機構開發線上藝術慕課項目。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富有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很好地發揮了美育作用,構建良好的城市藝術和文創生態。 或在文化場館,或在田野鄉間,或在企業工廠,在惠州總能見到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令人沉醉。“歌劇惠民夜”“藝苑微展”“歌唱比賽”“ 油畫部落”“聲樂部落”,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應有盡有。2020年,市文化館共開展群眾文化活動160場,其中線下文藝活動46場,文化志愿服務12場,線上文藝演出及講座直播活動26場,線上展覽55期,網絡群文作品征集活動6場,惠及約19.74萬人次。 2020年10月30日晚,文化惠民大講堂邀請了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開講《故宮文化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從河源慕名而來的謝小姐在現場津津有味地聽著故宮文創精品背后的故事。謝小姐告訴記者,她一直都很關注惠州的文化藝術活動,“只要有好的講座和好的演出,就會開車來”,只為零距離感受藝術的魅力。 市文化館通過承辦文化惠民大講堂系列公益活動及“同飲一江水”廣東打工者歌唱大賽暨“我最OK”才藝大比拼大賽(惠州賽區),參與總人數達11500人次。開展“文化志愿服務鄉村行” 、“文化志愿公益行”進校園、進社區服務有需要的群體,服務人次達4986人次。其中2020年“小候鳥”藝術之旅夏令營從館內走向館外,走進農村、企業,讓鄉村留守兒童和在惠務工家庭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民藝術普及紅利。 此外,市文化館在全省首創與移動公司合作,在廣東移動IPTV平臺上線“惠州文化館”專區,目前共有約120個精品節目上線讓市民可以足不出戶、打開電視享受全民藝術普及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