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博物館三樓《東江流域文明》第一展廳橫嶺山墓地場景前,一個獨立展柜內擺放著一對青銅甬鐘(復制品)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對青銅甬鐘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一大一小,形制相同,紋飾相似。較大的甬鐘通高31厘米,甬長11厘米,舞縱14.2厘米,舞橫10.8厘米,鼓間11.6厘米,質量3917克,較小的甬鐘通高29厘米,甬長10厘米,舞縱12.8厘米,舞橫10厘米,鼓間10.8厘米,質量3494克。這對甬鐘古樸厚重,造型精美,甬下部有寬扁狀旋,正面的旋與甬之間有辮索狀旋蟲,近衡處甬部兩側有圓形對穿。甬中空,與鐘腔相通,兩面3個枚,呈平頭,雙疊圓臺狀,較高。兩面紋飾略有差異,正面細致,背面簡略。鉦間以陰線做界格,飾長翼蟬紋,篆間飾斜角云紋,正面正鼓部飾相對雙鳥紋、右鼓部飾小鳥紋,背面正鼓部及舞面飾云紋。根據出土地層年代推測分析,這對甬鐘為西周中晚期器物,原件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橫嶺山墓地考古發掘現場圖 青銅甬鐘由鐃演化而來,是我國商周以來流行的一種打擊樂器。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平面上,鑄有可以懸掛的柄或鈕,前者為甬鐘,后者為鈕鐘。共鳴箱平頂稱之為“舞”,“舞”上橋形的懸掛梁稱“鈕”,正背中上部的直條稱“鉦”,兩邊突出的乳釘稱“枚”,“枚”上下間隔稱“篆”,下部其余位置統稱“鼓”。甬鐘共鳴箱為上下覆瓦結構的,皆可以敲擊出兩個音。通常鐘成組出現,即為編鐘,它們大小成編,配套使用,和青銅鼎一樣,代表著一定的身份等級標準,幾乎貫穿了整個奴隸制社會。這對青銅甬鐘在惠州博羅橫嶺山M182號墓出土,該墓葬出土文物非常豐富,伴隨青銅甬鐘出土的還有青銅戈、斧、矛、鏃及礪石、原始瓷豆、陶罐等20余件。青銅甬鐘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音樂史以及古老的文明史,在世界音樂史上也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甬鐘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象征地位和權力的禮器,《孟子·萬章下》曾曰:“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而鐘又位居金類的榜首之位,地位可謂舉足輕重,非王家貴族不能用也。如成語鐘鳴鼎食、鐘鼓饌玉、重裀列鼎等,都有富貴之意,古代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都廣泛使用著鐘樂。橫嶺山出土甬鐘,有研究者經研究測試其音效果,同時結合表面裝飾紋飾,表示該器物似可認為是中原青銅文化在向廣東地區傳播過程中的地方差異性變異,器主在形制、紋飾方面借鑒、學習了中原青銅甬中的外部特點,但音樂性能上尚未能融會貫通。另外從青銅器成分和金相組織分析,該器物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相比,不夠規范,具有特殊性,反映了當地生產的特點,可能與地區性錫礦資源的豐富和多金屬共生礦的存在有關。這個春秋時期青銅甬鐘的出現,再一次佐證了3000多年前,惠州地域曾生活的王公貴族,他們因權力、財富高于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社會,日常生活既有中原時期貴族的特點,也逐漸有了自己高雅的娛樂方式。 2002年8月,武漢音樂學院中國音樂考古中心工作人員對這對編鐘作了現場測、試奏與音響采樣,認為橫嶺山出土編鐘系一次性鑄造而成,且有一鐘雙音的效果,也證明橫嶺山墓地出土甬鐘是廣東地區考古發現時代較早、保存較好的青銅樂器,它具有中原青銅編鐘的某些特性,也有地方文化的特點,是兩種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從這對甬鐘也可反映出惠州祖先的智慧和當時科技的發展程度,我們或許可以想象,3000多年前,在大灣區惠州這片土地上,我們的先人曾用這個厚重的甬鐘,不時敲打出美好鐘樂,這悠揚的鐘聲穿越歷史,余音至今回響……
(注:原文2019年11月18日發表于《惠州日報》文化版) 文/鐘雪平 圖/來源于《橫嶺山考古發掘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