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發掘面積約8500平方米,清理302座商周時期墓,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橫嶺山出土眾多的歷史文物,這對研究惠州地區先秦歷史文化及社會文明狀況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天,我們從前輩們的考古成果中,疊堆文字,以文物為證,細說惠州歷史,與大家共同分享惠州博羅橫嶺山出土的精美文物之西周水晶玦。 
西周水晶玦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的這組水晶玦,質地細膩,光澤感強。其中6件外徑從小到大分別是1.57厘米,1.6厘米、1.7厘米、1.76厘米、1.86厘米、2.00厘米,厚0.21~0.66厘米不等,質量約0.8~1.8克。這組水晶玦中兩件一面為平底,一面中間扁平,外緣呈斜坡狀,其它二面均為中間扁平,環壁兩面坡,中間略起棱,缺處斷面呈不規則多邊形,打磨極為精致,呈玻璃光澤透明狀。水晶玦出土時質地純凈、光澤誘人,形態優美,雖有一件斷兩截,另一件外環也略有殘缺,但整體保存狀況較好,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鑒定為西周中晚期水晶玦,現藏惠州市博物館。 水晶即石英石,我們常把透明的石英石稱之為水晶。何為玦?《說文》曰:玦,佩之金玦,《漢書·五行志》曰:佩玉也(注:"半環曰玦)。《禮記·內則》載:右佩玦(次李調元補注:玦,半環也,即今之扳)。由此可知,玦是指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種,是帶豁口的水晶環,環形,有缺口。有關玦的史料記載也很多,如《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鴻門宴上范增對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決斷。三國魏曹丕《與鐘繇書》:"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穿匣開,燦然滿目。這里面還有個典故:據說古代兩個國家鏖戰,雙方先互派使者談判,談判失敗使者會帶回一枚豁口的水晶環。若談判成功,會帶回完整的水晶環,表示戰爭將會和平解決。目前,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出土水晶玦12件,這組水晶玦在M056號墓葬出土,該墓葬出土文物較為豐富,除水晶玦外,另有青銅、陶豆、瓷豆等文物。有研究者認為,博羅橫嶺山商周墓地的水晶玦形成于較高溫度的條件下,成因類型和珠三角洲附近花崗偉晶巖型的脈水晶基本一致,這不僅表明西周時期手工制作技術不斷進步,惠州與珠三角地區已有密切聯系。水晶玦的發現,也表明西周時期已有一部分人擁有更多財富、社會地位及身份等級明顯較高,社會有了分化等現象。 水晶自古就傳有鎮宅、避邪、供佛靈修、百福千祥的功能,也可使人心靈平靜,和諧純潔。古人認為,白水晶的磁場可攻破不良的氣流,凈化全身,使人體恢復而健康,負性能量消散后,即是好運的開始。惠州市博物館藏這組水晶玦,做工精湛,保存完好,不僅見證了西周時期惠州先民生活習俗和社會生產發展情況,也為佐證西周時期惠州與周邊地區文明交往提供了實物資料,在橫嶺山墓地出土稀缺的古代水晶,顯得十分珍貴,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和歷史收藏、展示價值。 文:鐘雪平 圖:來源于橫嶺山墓地考古發掘簡報 注:此文2019年7月2日發表于《惠州日報》文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