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也能用出病來嗎?答案是肯定的,這種由于藥物誘發的疾病叫“藥源性疾病”。由于在藥物用于診斷和治療疾病時又成為致病因子,引起與治療作用無關的藥物不良反應,可造成某種疾病狀態或器官及局部組織發生功能性、器質性損害。如慶大霉素引起的神經性耳聾等。 藥源性疾病比藥物不良反應要嚴重,如果發現的早、治療及時,絕大多數可以減輕癥狀或者痊愈。但若不能早發現,耽誤了治療和搶救的時機,則可能引起不可逆轉損害,甚至終身致殘,直至死亡等。 藥源性疾病的基本類型: (1)中毒型 有些藥物本身就對機體細胞有毒性作用和酶抑制作用等,一次過量或慢性蓄積都會導致藥物中毒。 (2)炎癥型 特別多見,如一些藥物可引起不同類型的藥物性皮炎。 (3)胚胎型 妊娠三個月內孕婦使用一些對胚胎有損害的藥物,就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或某些臟器發育不全。 (4)增生型 苯妥英鈉等常可引起牙齦增生,尤以兒童患者為多見。 (5)發育不全型 如四環素引起牙齒釉質發育不全等。20 世紀70 年代我國城鄉應用四環素極普遍,造成如今不少青年人的黃牙黃染。 (6)萎縮型 如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后,可使局部皮膚發生萎縮,表皮乳突消失,表皮變薄。 (7)變性浸潤型 如D-青霉胺治療可引起天皰瘡樣皮炎。 (8)血管血栓型 藥物性變態反應時可發生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充血;而反復多次使用血管造影劑可引起血管栓塞。 (9)功能型 藥物能引起機體功能性改變的現象很多。如有報道,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新型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可能會抑制性功能。 (10)贅生與癌變型 如大量使用氮芥治療時可引起膀胱癌;久用砷劑者可使掌、跖部產生贅生物,還可能演變成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