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食品安全“零風險”
“民以食為天”,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零風險”,其實我們生活當中風險是無所不在的,不存在“零風險”。食品安全監管的任務就是要講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不至于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食品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和“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情況兩者同時存在,才會被認為構成了一個食品安全問題。
誤區二:食品添加劑有毒有害
食品添加劑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的和化學合成兩大類,目前使用的大多屬于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入食品添加劑,可起到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增強食品感官性狀或提高食品質量的作用,如平時常談到的防腐劑、色素、香精和抗氧化劑等,有了食品添加劑才能滿足各種人對食品的不同需求。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和使用,按照GB2760-2011《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原則有著嚴格的要求。長期食用含有符合國家標準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食品應該是安全的。我國目前還沒有食品安全事件由食品添加劑造成,“蘇丹紅、孔雀石、三聚氰胺作為工業原料,原本就不應該運用到食品中,更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疇”。
誤區三:天然食品對健康更有好處
事實上,這是一個消費習慣和片面理解的誤區。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產初級農產品,包括我們所吃的糧食、蔬菜、水果、雞鴨魚肉、蛋奶等,由于生產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種植者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和法律意識,農藥殘留超標等食品源頭污染問題同樣存在。很多維生素補給品、礦物質補給品和中草藥補品雖然都被標明是“純天然食品”,但它們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卻不一定符合規范,因此也就不能保證是安全的或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