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李小姐在最近的體檢中,醫生發現其腸內有一個 0.5cm以上的息肉。李小姐一開始還有點緊張,但她身邊幾位已被檢查出腸息肉一年或多年的親戚或同事卻告訴她:腸息肉不痛不癢又不出血,沒必要管。
腸內長了息肉真的不需要管嗎?市內綜合醫院消化內科李丙生博士認為,發現腸息肉不可不以為然。大部分結直腸腫瘤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的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腸息肉不加重視易發展成癌
人們在體檢時,經常聽到 “鼻息肉”、“子宮息肉”、“腸息肉”等,許多人認為,“息”是多出、盈余之意,息肉就是一塊多長出的肉,只要不痛不癢,就無關緊要。但李丙生博士表示,如果息肉是長在結腸內,可就不得不得重視了。
李丙生博士介紹,結腸息肉是指隆起于結腸黏膜表皮,向腔內突起的贅生物。腸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由于息肉發作部位是不固定的,而在結腸內所發生的息肉也就被稱之為結腸息肉。“事實上,大約85%的腸癌都是腺瘤性息肉發展而成的,剩下15%的腸癌則是由遺傳或炎癥等其他因素所致。”李丙生博士指出,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較高。部分炎癥性息肉也會癌變。
據介紹,結腸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的組織類型、大小及上皮異型增生程度有關。息肉多無癥狀,往往是在內窺鏡或X線鋇餐等檢查偶然被發現。
重口味不良飲食習慣是胃腸腫瘤誘因
研究表明,胃腸腫瘤的發病原因均和“吃”密切相關。如經常食用腌漬、煙熏、霉變食物,喜歡吸煙、飲酒,攝入過多脂肪的人容易患胃腸腫瘤。牛肉賣得好的地區,大腸癌發病幾率也就越高。另外,飽和脂肪酸、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導致大腸癌病發。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肉類中一些物質可使大便腸溶性不夠,導致大腸蠕動慢并積壓在腸中,刺激腸粘膜,產生癌變。不良飲食習慣也是胃腸腫瘤誘因。偏愛麻、辣、酸、咸、煎、炸、熏、烤等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增加腸癌風險。愛吃腌制食品,長期喝酒、抽煙以及長期吃快餐等均是胃腸疾病及腫瘤的誘因。
李丙生博士認為,要想預防腸息肉減少腺瘤發生,就要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飲食中宜低脂肪、高纖維素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可適當吃些燕麥、小麥麩皮及麥麩,這類食品被細菌酵解后能產生抗癌的酸性環境或丁酸、短鏈脂肪酸等抗癌物質,能有效預防腺瘤癌變,同時這類食品還能增加糞便的量、減少致癌物質濃度、減少糞便在腸內滯留時間,能凈化腸道環境以預防腸息肉發生。
建議40歲以上每隔5~10年復查腸鏡
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排第四位。數據顯示,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于大腸癌,絕大多數發現就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國腸癌年輕化趨勢特別明顯。美國人腸癌平均發病年齡是69.8歲,但是中國人居然是48.3歲,年輕了20歲,很多都是30~40歲的中年人。
李丙生博士稱,目前篩查腸癌的常用方法有腸鏡、大便隱血實驗,國際上推薦腸鏡作為首選檢查,但遇到不能耐受,比如年邁的患者沒法選擇腸鏡,則可以選擇鋇灌腸造影或CT檢查。而大便隱血試驗、問卷調查等屬于初篩手段。一旦發現息肉0.5cm以上單個或0.5cm以下多個的都建議內鏡下切除送檢,若病檢證實癌變的,一般都建議手術。
李丙生博士呼吁,廣東處于結腸癌高發區,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但幸運的是,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只要在做腸鏡發現息肉的時候切除后,絕大多數癌癥都可以預防,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成人體檢選擇腸鏡檢查,每隔5~10年可復查腸鏡。息肉切除后的復查間隔取決于病檢結果,最短三個月,最長一年要返回復查。
資料來源:惠州日報 健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