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會員企業發展鄉村產業,為滯銷農產品尋找銷路,到鄉村開展助學、助老、助殘等公益活動……今年以來,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火熱實踐中,惠州近3600家社會組織熱情洋溢、步履不停。 為更好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惠州市民政局不僅把助力“百千萬工程”列入黨建工作清單,還將社會組織參與“百千萬工程”作為社會組織等級評估評分指標和評優評先推薦條件。 接下來,惠州市民政局將貫徹落實省民政廳關于《百社聯百村——助力“百千萬工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要求,繼續引導社會組織及所屬會員企業充分發揮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推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發達、生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公共文化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基層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民生福祉顯著提高,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作出社會組織應有的貢獻。 11月中旬,地處東江沿岸的惠城區蘆洲鎮漸漸有了些許涼意。在東勝村的瑞和農業基地,晚造水稻陸續完成收割,紅薯地里一片郁郁蔥蔥,無公害蘿卜長勢喜人,新收獲的花生正在晾曬…… 一個個欣欣向榮的場景,不僅繪就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也書寫下社會組織助力“百千萬工程”的嶄新篇章。 作為惠州市湖南商會的會員單位,去年以來,惠州市瑞和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瑞和農業”)積極投身蘆洲鎮鄉村振興實踐,探索“農業+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助力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瑞和農業已經在蘆洲承包了300余畝村集體土地,輪作種植絲苗米、紅糯米、南瓜、紅薯、花生、蘿卜等農作物,同時依托企業原有的文創資源優勢,開展集農耕體驗、親子互動、研學教育、美食尋蹤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項目。 “自從我們來到東勝村,公司旁邊飯店的生意越來越火了。”瑞和農業負責人胡麗華介紹說:“這周末,商會青企部還會到我們基地進行團建活動,開一場稻田音樂節,大家一起收割水稻、采摘蔬菜,既體驗鄉村風情,又支持鄉村發展。” 正是在這些社會組織和會員單位的助力下,鄉村游火了、人氣旺了,農產品銷路也拓寬了,農民收入越來越多。 產業振興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又是落實“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惠州積極鼓勵、支持與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廣泛調動社會力量推動民間資本下鄉,在助力當地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同時,努力激發鄉村振興的旺盛活力。 據悉,惠州市民政局不僅把助力“百千萬工程”列入黨建工作清單,還將社會組織參與“百千萬工程”作為社會組織等級評估評分指標和評優評先推薦條件。截至目前,先后6次引領400多名社會組織黨員走進結對幫扶村(社區),開展黨建聯建共建活動,并引導社會組織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此外,為更好地凝聚社會組織力量、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今年7月,惠州市民政局還聯合工商銀行惠州分行開展“助力社會組織會員企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金融服務活動”,為社會組織會員企業與金融機構搭建合作橋梁。目前,全市共有98家社會組織會員企業享受到專屬金融服務。 “開飯嘍!”一到中午,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青春村的獨居老人李春友總會大喊一聲。村里的困難老人聞聲趕來,陸續到她家門口取餐。 這些熱氣騰騰的飯菜是由惠州仲愷高新區雨花公益互助會的志愿者們配送的。每天10時30分左右,他們便騎上電動車或開著私家車,兵分多路為全區260余名70歲以上的特殊長者送餐。 為了解決農村困難老人“吃飯難、吃熱乎飯更難”的問題,2016年,雨花公益互助會發起“慈善環保餐桌,助老送餐到家”項目,如今公益配餐服務平臺將服務下沉到村居,助老送餐到家服務基本覆蓋整個仲愷。 這個“既暖胃又暖心”的公益項目,是惠州推動社會組織公益慈善資源向基層傾斜,不斷筑牢鄉村民生保障體系的生動縮影。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履行民生保障職責的重要部門,惠州市民政局不斷鼓勵各級社會組織參與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除了引導社會組織開展農村養老服務探索,針對性開展助老幫扶,打造有溫度的基層養老服務品牌,還支持社會組織探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校園改造、“送學下鄉”等主題活動,提供專業化就業能力提升培訓,為有意向的農民群眾提供就業創業幫扶等。 今年2月,惠州市小伙伴公益服務中心與有關部門共同發起成立了“小苔花”志愿服務隊橫瀝分隊。志愿者們深入一個個困境兒童家庭,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和家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送去關心和溫暖。 今年8月,惠州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務中心作為項目承接方,為蘆洲鎮45名殘疾人學員進行了為期2天的種養培訓。經過集中理論教學和實地參觀學習,學員們不僅掌握了農業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還收獲了惠城區殘聯發放的雞苗及雞苗飼料。 在蘆洲鎮,惠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去年捐助20萬元到惠州市關愛困難母親基金,專門幫扶當地50戶家有高中生、大學生的低收入家庭,以及有創業意向的農村低收入婦女;惠州市桓公慈善會為三洲村捐款安裝路燈、為蘆崗中學捐贈課桌椅…… 據悉,惠州市民政局牽頭聯合市直7個部門組建駐蘆洲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推動建立“百千萬工程”幫扶需求項目信息庫,促進社會組織資源供給與幫扶項目需求精準、有效對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約50家社會組織與蘆洲鎮村(社區)開展結對幫扶,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助力當地完善惠民服務基礎設施。 位于博羅縣羅陽街道的觀背村,是周邊小有名氣的旅游打卡地。走進這座千年古村落,村道旁壁畫隨處可見,一步一景盡顯文化氛圍;各類志愿服務開展得如火如荼,文藝演出、特色學堂輪番上演。“自從有了‘文化部落’,我們村經常有各種文化活動,文化氛圍特別濃厚。”觀背村黨支部委員、博羅縣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會長王春娣說。 作為首批入駐“文化部落”社會組織的負責人,王春娣對社會組織與鄉村治理間的良性互動頗有感觸。在她看來,70余家社會組織和企業的進駐,為觀背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和公益慈善資源,不僅推動了當地鄉村文化振興,也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活力。 “我們志愿隊在觀背村成立了一個分隊,志愿者都是村民。除了逢年過節看望村里的困難家庭,村里搞活動、鄉村少年宮上課,志愿者們都會主動搭把手。”言語間,王春娣的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激活鄉村治理力量,是社會組織參與“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惠州市各級社會組織積極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加農村精神文化產品供給,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孕育鄉村良好風尚。與此同時,民政部門廣泛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公共服務提升、鄉村治理和服務,通過培育基層社區社會組織,探索“六社聯動”機制,推動社會組織與社區、社區群眾、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有效聯動。 在惠城區祝屋巷社區移民辦宿舍小區,困擾居民多年的“停車難”問題在今年得到了解決。而這一切,離不開江南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孵化培育的社區社會組織。 為了激活社區治理效能,辦好“關鍵小事”,江南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在移民辦宿舍小區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不僅挖掘社區積極分子成立了樓棟長隊伍,還發動老黨員組建了業主自管小組,引導居民“自己管好自己”,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最小單元”。 據悉,為了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惠州市民政局不僅印發了《惠州市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推動71個鎮(街)實現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和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協會兩個全覆蓋;2022年全市還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6000多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99個。2021年至今年7月,全市累計成立社區基金26個,籌集資金597萬元;撬動多方力量參與城鄉社區治理,鏈接服務資源1220萬元,開展“惠民微實事”451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