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在惠州市第十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惠州市財政局局長 游水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提出惠州市201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
一、2011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1年,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以及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認真執行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的預算,狠抓增收節支,嚴格依法理財,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促進轉型升級,強化支出管理,傾力改善民生,深化財政改革,提高財政服務保障水平。在各級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的預算完成情況良好,全市財政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全市預算執行情況。
據快報反映,2011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2.8億元,為市代編預算的116.5%,超收22.7億元,增長31.3%。
2011年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27.3億元,為市代編預算的109.5%,比預算增加支出19.8億元,增長22.7%。2011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加上中央和省的稅收返還、各項補助款、上年結余、調入資金,減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和省款項、增設預算周轉金、調出資金,實現了收支平衡。
(二)市本級預算執行情況。
2011年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5.2億元(含特定大項目上劃收入22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27.4%,比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批準的預算超收14億元,增長30.5%。 2011年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完成70.3億元(含特定大項目支出13.5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42.4%,比預算增加支出20.9億元,增長1.4%。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增幅較低,主要是2010年省一次性補助資金額度較大,虛大了支出。這兩筆支出是: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省級補助資金33,843萬元,TCL集團8.5代液晶面板省補助資金50,000萬元.
2011年市本級財政總收支相抵,略有結余,全部結轉下年使用。2011年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超收14億元,其中:1.來源于市區的一般預算收入超收3.5億元,主要用于:提高惠民政策標準,包括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2,121萬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準1,590萬元,實施80周歲以上老人政府津貼600萬元,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1,055萬元,農村安居工程專項資金2,836萬元,城市道路維護及公共交通補助資金3,529萬元,西湖風景區日常管理補助資金500萬元;安排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經費700萬元,構建“文化惠州”及惠州形象宣傳資金2,212萬元,農技推廣及農業補貼資金1,014萬元,公共安全及消防設備采購資金2,699萬元,惠州市產品展銷會工作經費1,286萬元,查處違法建設工作專項經費2,000萬元,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605萬元;預算外收費納入預算內管理,支出9,900萬元相應轉入預算內開支。2.來源于大亞灣特定大項目的超收10.5億元,超收財力封閉運行,全部用于還本付息、大亞灣分成等支出。
2011年,為確保預算任務的順利完成,我們著重抓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圍繞完成全年收入任務,在增收節支上下功夫,做大財政蛋糕取得新突破。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狠抓增收節支,挖掘增收潛力,強化支出管理,財政運行呈現出“實力增強、區域協調、結構優化、保障有力”的特點。從收入方面看:一是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2.8億元,在上年增長29.2%的基礎上,2011年增長31.3%。二是區域增長協調。從財力分布區域看,市轄區(含市直)增長30.9%,縣域增長31.9%,呈均衡發展態勢。其中:仲愷高新區增幅在40%以上,其他縣(區)增幅在28%以上。三是收入結構優化。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比重為80:20。稅收收入占比維持在80%以上,收入結構合理,收入質量保持穩定。
在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財政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相比往年有更多的財力投向三農、社會保障、教育及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管理更加科學、更加注重績效,支出結構繼續調整優化。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在促轉型、保民生、壓縮一般性支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效。
2.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資金運作上下功夫,財政杠桿作用顯現出新成效。 推動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產業轉移工作后來居上,共安排2.65億元(省安排1億元,市財政安排1億元,東莞市支持5,000萬元,惠東縣配套1,500萬元)投入產業轉移,加快東莞(惠州)、東莞鳳崗(惠東)兩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使園區成為我市聚集發展、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
推動自主創新。一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共安排科技扶持專項資金8,540萬元,其中市財政從2011年起,設立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和知識產權專項資金,每年規模各1,000萬元,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新產品開發、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扶持三大集團科技發展資金3,000萬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資金1,500萬元。二是鼓勵中小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安排撥付省、市級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組建經費580萬元,支持16個省、市級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組建。
優化需求結構。為支持出口,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4,025萬元,扶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防范出口收匯風險,鼓勵貿易出口、支持省級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擴大內需,市財政安排招商引資及惠州產品國內展銷會經費1,524萬元,推進我市國內外招商引資活動,支持“惠貨全國行”,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推動人才建設。把人才投入放在優先位置,為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市財政安排3,692萬元,用于人才引進和培養、高級人才津貼、安家費及住房補貼、拔尖人才專項津貼和管理經費等。
支持節能減排。市財政在節能環保方面投入13,000萬元。其中,安排8,200萬元用于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費用; 1,500萬元排污費支出,安排1,500萬元用于購置LNG公交車,著力推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排節能減排專項資金500萬元,通過補助、貼息、獎勵等方式,支持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及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 扶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市財政安排3,000萬元扶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加市信用擔保有限公司資本金投入1,000萬元,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增至1.35億元,提高擔保授信額度,更好地為全市中小微型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安排全民創業發展資金500萬元,鼓勵支持自主創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支持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3.圍繞不斷改善民生,在優化支出結構上下功夫,推進幸福惠州建設邁出新步伐。
2011年,全市財政對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投入達到145.26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的63.9%。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市財政安排補助資金3,531萬元,確保基礎養老金按時發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前實現全覆蓋。安排1,441萬元補助縣區,實現低保對象應保盡保;落實就業資金703萬元,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及大學生就業;安排921萬元,實施空巢老人政府津貼制度,將老年人政府津貼實施范圍擴大到80歲以上;落實資金6,300萬元,解決困難人員生活保障問題;安排2,000萬元價格調節基金,重點推進穩定物價三項建設,平抑物價,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市財政在教育方面投入4.25億元,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財政教育撥款增長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市財政安排200萬元教師培訓經費,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2,000萬元,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配套資金1,280萬元,免收城鎮義務教育書雜費補助資金1,050萬元,普教、職教專項經費1,800萬元,山區教師補助經費1,600萬元,設立100萬元市級扶持民辦學校發展專項基金。促進教育公平,將中等職業學校免收學費政策受益對象從農村擴大到城市,對城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收學費。
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市財政安排醫改資金1.69億元,同比增加5,656萬元,增長50%,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其中,安排9,700萬元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補助標準增至每人每年210元;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3,601萬元,經費標準增至每人每年30元;安排500萬元用于落實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補償制度;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資金1,420萬元,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推動文化惠州建設。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惠州、推進文化惠民的決定,全市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超過1%。市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安排450萬元,用于農村農家書屋建設、送戲下鄉、“2131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支持農村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城鄉文化服務均等化;實行文化館學員培訓補貼,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安排1,200萬元,實施全民健身等項目工程。
4.圍繞服務“三農”,在強農惠農上下功夫,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 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市財政安排790萬元,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安排4,180萬元,推進農村飲水收尾工程和安居工程,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和住房問題;安排1,350萬元,用于移民后期扶持發展及革命老區建設;安排3,140萬元,實施農業、林業、水土等生態改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支持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統籌財力,合理調度資金,市財政統籌安排1.5億元,支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
大力扶持現代農業發展。市財政安排9,005萬元,加大農業基礎投入,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實施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促進農民增收。撥付種糧補貼和種糧直補資金1.35億元,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落實“家電下鄉”、“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財政補貼,兌付財政補貼資金6,734萬元,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安排797萬元,建立村級組織工作經費保障激勵機制,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
5.圍繞提高資金效益,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管理上下功夫,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升新水平。
積極構建財政管理新機制。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收支兩條線”管理、財務核算集中監管、績效評價、資產管理和財政監督等各項改革,挖掘潛力,提升效益。
扎實推進鄉鎮財政建設。一是全面提升鄉鎮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制定了《惠州市鄉鎮財政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立足鄉鎮財政工作實際,以試點財政所為抓手,強化職能建設、業務建設、隊伍建設和設施建設。二是加強素質建設。完成了全市600余名鄉鎮財政干部職工的集中培訓,切實提高業務水平。
強化對政府投資重點工程項目監管。改進工作方法,實行監管關口前移,嚴把“資金投向、資金籌集、程序控制、制度建設、責任落實”五個關口,對政府性投資工程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審核和監督。及時掌握項目開展情況,對尖峰山保障性住房、潼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13個重點工程項目新派出財務總監,強化對工程項目的資金管理和投資規模的控制力度,監管在建工程30項。
加大政府采購監管力度。將涉及民生、重點項目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等項目納入政府采購管理,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全面推廣使用“網上采購”。 2011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收支規模進一步擴大,財政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表現在:各方面的支出需求較大,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財政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縣區財政發展不均衡,部分縣區和鄉鎮財政還比較困難;支出結構調整難度較大,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以上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要通過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強管理等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2年預算草案
2012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財政工作,意義十分重要。
(一)準確把握2012年財政形勢。
2012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預計貨幣政策會有局部松動,財政、稅收政策繼續結構性調整。 從財政收入看,在宏觀上,宏觀調控政策、人民幣匯率及稅政調整的影響還將延續,結構性減稅減費政策繼續執行,經濟稅源發展不確定性、不利因素仍然較多。在微觀上,“中海煉油”項目生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房地產投資放緩及政策調控對房地產稅收影響日益顯現;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上調,也將直接減少增值稅、營業稅收入。
從支出安排看,正常運作經費基數增大,支出剛性強;落實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惠州而制定的各項重點支出、民生支出財力需求很大;歷史性欠帳較多,政府性債務不斷增加。
綜合分析,我市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預算平衡存在困難和壓力。
(二)2012年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及總體安排。
2012年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市第十次黨代會及市委十屆一次全會精神,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運轉”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公共財政改革。依法強化收入管理,積極組織收入;繼續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傾斜民生,切實保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文化強市、推進社會建設、辦好新的“三件大事”等重點支出需要;推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催生社會組織;堅持勤儉節約辦一切事情,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會議費、差旅費支出,建立厲行節約的長效機制,控制和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為了維護財政預算的嚴肅性、合法性和權威性,確保預算收支平衡、完整統一、真實可靠,做到公開、透明、準確,2012年預算編制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合法性原則、綜合性原則、重點性原則、績效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統籌好預算內、外各項財政資金和其他收入,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融資渠道,突出保障“修路、種樹、治水、收入”等民生實事的資金需要。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要求,按照2012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綜合考慮我市物價水平、稅收結構等因素,2012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建議按182.2億元安排,比2011年預計數增長13%;一般預算支出相應安排254.2億元,比2011年預計數增長12%。
(三)2012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草案。
2012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財政總收入擬安排826,948萬元,包括:1、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擬安排695,329萬元,比2011年預計數增收51,339萬元,增長8%;來源有兩項:(1)來源于市區的本級一般預算收入擬安排479,230萬元,比2011年預計數增收51,339萬元,增長12%;(2)來源于大亞灣的特定大項目上劃收入擬安排216,099萬元,與2011年持平。2、省固定補助(包括返還性收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收入)92,233萬元。3、縣(區)專項上解收入39,386萬元。
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2012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財政總支出相應安排826,948萬元,包括:1、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擬安排622,579萬元,同比增長12%;2、補助縣(區)支出181,940萬元,其中專項撥補36,330萬元,轉移支付145,610萬元;3、上解省支出19,829萬元;4、調出資金2,600萬元。
2012年市本級財力為759,333萬元,比2011年增加56,351萬元,增長8%。其中:1、來源于市區的財力543,234萬元,比2011年增加56,351萬元,增長11.6%。來源于市區的新增財力主要用于:提高公用經費標準,增加醫療改革投入,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2、來源于大亞灣特定大項目的財力216,099萬元,2012年沒有新增財力。這項財力封閉運行,全部用于還本付息、大亞灣分成等支出。
在2012年市本級財政支出安排中,落實省、市人大議案25件,安排資金41,999萬元。
2012年,市財政投入民生方面的支出333,217萬元,按可比口徑比2011年293,193萬元增加40,024萬元,增長13.6%,占來源于市區的本級新增可支配財力56,351萬元的71%。民生投入占2012年市本級支出512,579萬元(剔除大項目支出)的比重為65%,比2011年提高1.2個百分點。
主要項目安排情況如下:
(1)農林水事務支出(按可比口徑,下同)安排38,424萬元,增長14%。項目經費主要包括:農村低收入困難戶住房改造專項資金4,392萬元,林場體制改革財政補助經費1,335萬元,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1,260萬元,堤防費征收經費980萬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及事業費配套資金900萬元,農村基層組織工作經費883萬元,現代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資金700萬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專項資金675萬元,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資金600萬元,農村小型公益項目補助資金600萬元。 (2)公共安全支出安排79,131萬元,增長12%。財政加大科技投入,深化平安惠州建設,項目經費主要包括:派出所視頻監控租賃費2,307萬元,公安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經費1,800萬元,路面監控聯防協管員補助經費1,700萬元,“平安惠州”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租賃費1,700萬元,公安辦公辦案補助經費2,700萬元,協警人員補助經費1,241萬元,道路交通標志及標線維護專項經費950萬元。
(3)教育支出安排47,765萬元,增長15.1%。項目經費主要包括:學校辦公及業務經費補助6,000萬元,義務教育書雜費補助經費2,800萬元,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2,000萬元,山區教師津貼補助經費1,600萬元,涉農專業免學費補助資金300萬元,教師培訓經費300萬元,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補助資金275萬元,“教育拔尖人才”和“雙名工程”培養經費200萬元,全市特困生家庭學生補助經費200萬元。
(4)科學技術支出安排15,222萬元,增長12.8%。項目經費主要包括:扶持三大集團科技發展基金3,000萬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自主創新專項資金1,000萬元,知識產權專項資金1,000萬元,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1,000萬元,現代產業100強項目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600萬元,全民創業發展資金500萬元,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專項資金500萬元。
(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安排6,645萬元,增長14.6%。項目經費主要包括: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文化惠民專項經費1,000萬元,圖書館購書經費200萬元,歌舞劇團“送戲下鄉”及政府性演出經費200萬元。另文化事業建設費基金預算安排900萬元。
(6)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安排50,179萬元,增長12%。項目經費主要包括:居民養老保險補助經費5,000萬元,社保費征收經費2,000萬元,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專項資金2,000萬元,菜籃子工程三項建設專項資金2,000萬元,80周歲以上老年人政府津貼補助經費1,800萬元,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經費1,500萬元,復員退伍軍人優待經費1,200萬元,社會保障IC卡工本費1,300萬元,再就業資金800萬元。
(7)醫療衛生支出安排33,111萬元,增長13%。項目經費主要包括:市直單位醫保繳費10,000萬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4,100萬元,廳級干部及機關離休干部醫療費1,200萬元,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經費800萬元,免費婚檢經費600萬元。
(8)節能環保支出安排12,525萬元,增長12%。項目經費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服務費7,500萬元,排污費1,300萬元,節能專項資金500萬元。
(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安排20,992萬元,增長12%。項目經費主要包括:聘用環衛人員補助經費1,711萬元,鞏固文明城市成果專項經費1,000萬元。
(10)交通運輸支出安排29,376萬元,增長11%。項目經費主要包括:省轉移支付替代養路費及運管費專項資金9,448萬元,公路基本小修保養經費4,800萬元,新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資金3,000萬元,公路路面大中修經費878萬元,農村公路維修養護資金750萬元。
(11)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安排4,706萬元,增長12%。項目經費主要包括:安全生產專項資金500萬元,技術改造專項資金400萬元,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經費200萬元,工業交通扶持資金200萬元。
(12)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安排2,071萬元,增長10%。項目經費主要包括: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專項資金200萬元,旅游宣傳促銷經費2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00萬元,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100萬元,外經貿發展扶持資金100萬元,提高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專項經費660萬元。
(13)國土資源等事務支出安排4,161萬元,增長12%。項目經費主要包括:采礦權價款返還鄉鎮200萬元,配置中國海監執法快艇地方配套資金160萬元,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治理費用100萬元。
(14)糧油物資儲備事務支出安排2,660萬元,增長10%。項目經費主要包括:糧食風險基金1,650萬元,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專項經費350萬元,食用油市級儲備費350萬元。
(1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安排75,791萬元,增長13%。主要用于保障政權機關正常運轉,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16)預備費安排6,300萬元。
(17)補助縣(區)支出安排181,940萬元。主要包括:大亞灣大項目收入分成58,650萬元,仲愷擴區后涉及財政利益基數資金24,001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經費10,000萬元,中海煉化惠州項目產業扶持資金7,600萬元,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扶持資金10,000萬元,下劃惠城區九所中小學校補助經費4,625萬元,惠城區區劃調整財政收支基數劃轉資金3,414萬元,基層綜合醫療改革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經費2,000萬元,市、區共享收入惠城區超收獎勵資金1,900萬元,農村稅費改革市配套資金1,502萬元,惠城、仲愷區中心鎮城建稅返還補助資金1,200萬元,龍門、惠東縣財政困難補助資金1,750萬元,鄉鎮財政激勵型政策獎勵補助資金800萬元,完善鄉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資金600萬元。
(18)上解省支出安排19,829萬元。主要包括:出口退稅超基數上解13,000萬元,其他稅收凈上解2,106萬元,交警四項收費上解1,989萬元,對口援疆專項資金上解1,211萬元。
(19)調出資金安排2,600萬元。
(四)2012年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
2012年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擬安排519,107萬元,比2011年預計數增收102,386萬元,增長24.6%,加上2011年結轉、補助收入和調入資金,基金收入總計663,799萬元;支出擬安排480,218萬元,加上補助支出36,918萬元,支出總計517,136萬元。收支相抵,結余結轉146,663萬元。
(五)2012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
2012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擬安排5,189萬元,支出擬安排5,035萬元,收支相抵,結余154萬元。
三、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確保完成2012年預算任務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惠州”的攻堅之年。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乘勢而上,銳意進取,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重點抓好五個“注重”:
(一)注重抓好收入組織工作,確保圓滿完成預算任務。財稅部門要把抓收入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結合各自實際,定出目標,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加強收入征管,實現應收盡收。一是強化收入管理。培植財源、壯大稅基,繼續執行并研究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措施,加強與國土、稅務部門溝通協作,確保應征盡收。二是密切關注國家和省宏觀經濟政策及財稅體制改革趨勢,加強收支分析,使財政收入建立在真實、準確、科學、可靠的基礎上。三是按照政府預算統一性和完整性的要求,逐步將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形成覆蓋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統一的公共財政收入體系。四是加強對重點行業、大企業的稅收管理和服務。密切跟蹤“中海煉油”等大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
(二)注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提高保障能力。一是抓好調整。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區分輕重緩急,把財力更多地用于解決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優先保證關系群眾基本生活和社會穩定的民生支出。二是抓好節支。堅持勤儉節約辦一切事情,切實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增長,為重點項目和民生支出騰出財力空間。三是抓好監管。充分發揮財稅對經濟財政運行的監督管理職能,維護財經紀律和財政安全,提高財政支出績效。促進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的有效銜接,避免預算編制和執行“兩張皮”。四是抓好進度。實行預算支出分類管理、支出任務分解、預算執行情況通報等制度措施,督促各地、各部門及時做好資金支出計劃,加快支出進度,確保預算執行的“均衡、有效、安全”。
(三)注重支持轉型升級,力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圍繞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主線,突出重點,綜合運用財政政策、體制和機制等手段,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財政政策和措施,力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是突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建設“五大基地”為載體,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動力,用好用活支持政策,放大政策效應,通過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創業風險投資等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二是突出支持自主創新。充分發揮財政政策作用直接、運用靈活、定點調控的優勢,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舉措,加快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利益導向和政策機制,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設創新型城市。三是突出支持擴大內需。實施內生發展戰略,發揮財政對擴大內需的服務功能,認真落實民生政策,培育新型消費模式,擴大城鄉消費規模,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保證擴大內需工作的有效推進。落實好國家對部分小型微利企業實行所得稅優惠政策,多方整合資源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四是突出支持生態建設。建立健全綠色財政收支政策,加大對生態城市建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領域的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淘汰落后產能,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四)注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建設“惠民之州”。全面把握公共財政與幸福惠州的內在聯系,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將更多財政資源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使民生政策和民生項目更加體現民意,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一是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城鄉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保障、文化等財政保障體制機制,重點支持文化惠州建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支持拓展“教育強市”內涵,逐步加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投入,推動“健康惠州”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二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突出支持水利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三是推進改革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改革。創新支持社會建設的投入機制,通過制訂實施政府采購目錄,扶持以公益性服務組織為主的社會組織發展,引導民間力量參與社會建設。
(五)注重改革創新,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加快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趨勢和要求,探索創新,深化改革,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政管理體制機制。一是健全和完善市對仲愷高新區、大亞灣開發區的財政管理體制,努力構建激勵引導、公平合理、保障有力的機制,為兩區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制度支撐。二是探索實行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專項資金做試點,構建競爭擇優、注重績效、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財政資金分配機制,切實提高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三是深化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探索推行第三方績效評價,加強績效管理,不斷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四是積極穩妥推進預決算公開,按照財政部和省財政廳的統一部署,積極穩妥推進財政預、決算公開,部門預算公開以及“三公”經費公開,既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又切實維護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完成2012年預算任務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堅定信心,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確保圓滿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 關 鏈 接
◆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等方法刺激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重要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又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非稅收入
指除稅收以外,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利用公權、政府信譽、國有資產、提供特定公共服務和準公共服務或者特許經營收取的財政資金。包括下列八項:1.政府性基金收入;2.專項收入;3.彩票資金收入;4.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5.罰沒收入;6.國有資本經營收入;7.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包括國有土地、海域、礦區、場地有償使用收入和其他公共資源的開發權、使用權、冠名權、廣告權、特許經營權等,通過招標、拍賣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8.其他非稅收入,包括以政府名義接受的各種捐贈資金,利用公權、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取得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主管部門集中收入,上述第1至第7點的利息收入。
◆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指以各級政府之間以及轄區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或財政平衡制度。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平,即上級政府利用轉移支付制度的調節,使轄區內和轄區間的公共服務和財政能力趨于均等。
◆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2009年財政部作出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工作部署。財政科學化管理,是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和掌握財政管理的客觀規律,按照財政法律法規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術,發揮管理人員積極作用,把握加強管理的方向和途徑。財政精細化管理,是指樹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運用信息化、專業化和系統化管理技術,建立健全工作規范、責任制度和評價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崗責體系,加強協調配合,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實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環境,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增強執行力,不斷提高財政管理的效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有機的整體,科學化管理是精細化管理的前提;精細化是在科學化指導下,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把科學化管理要求落實到財政管理各個環節,落實到財政干部的崗位職責,體現集約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
◆公共財政
指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在公共財政模式下,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并將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維護政權運轉,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指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撥付以國庫集中支出為主要形式的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財政性資金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二是按照支付管理的需要將財政支出具體分為工資支出、購買支出、零星支出和轉移支出;三是按支付主體的不同,采取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
◆電子化政府采購
指政府部門在采購活動中,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特別是國際互聯網技術,采購所需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一種形式,通過電子化政府采購,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節約采購成本,增強政府采購透明度。
◆“收支兩條線”
指對財政收入執收單位依法收取的行政事業性經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及利用國家資源或國有資產取得的收益等各種財政性資金,實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收入按規定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由財政部門根據各單位履行職能的需要,科學定員定額,通過單位部門預算,收支計劃統籌安排的一種財政管理方式。
◆績效評價
財政績效是指采用成本會計觀念,實施于政務成本分析的管理方式。財政績效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評價方式,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績效的內在原則,對財政支出行為過程及其效果(包括經濟績效、政治績效和社會績效)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
◆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是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逐步實現對接共享并最終達到同一標準的過程和狀態,內涵包括資源共享、制度對接、要素趨同、流轉順暢、差距縮小、城鄉統一、待遇互認和指揮協同等八個方面,范圍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生態與環境和現代服務業等十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