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才
林江
惠城馬安片區與惠陽永湖片區交會處(航拍)。 記者王建橋 攝
惠州灣產業新城,將打造成為大灣區生態立園的標桿引領區、大灣區東岸數智產業聚集新高地、惠州智能制造產業先行示范區。
昨日,我市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簽訂惠州灣產業新城合作建設框架協議,標志著又一世界級水準的產業新城項目落子惠州。專家們認為,國機集團進入惠州、惠州灣產業新城建設,將給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與區域合作帶來新氣象。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深圳)未來城市實驗室主任李貴才
謀劃新空間助力一流城市建設
“惠州灣產業新城將進一步凸顯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腹地和東部門戶的區域價值,為實現惠州城市理想謀劃新空間新坐標,為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創造了空間。”
“惠州灣產業新城將進一步凸顯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腹地和東部門戶的區域價值,為實現惠州城市理想謀劃新空間新坐標,為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創造了空間。”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深圳)未來城市實驗室主任李貴才評價道。
作為資深城市規劃專家,他詳細了解《惠州市“豐”字交通主框架總體布局規劃》《惠州市金山新城分區規劃(草案)》和惠州灣產業新城概念規劃后,對“豐”字交通主框架和依托“豐”字交通打造的惠州灣產業新城給予高度的認可,認為惠州灣產業新城是惠州構建“豐”字交通導向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成一流城市脊梁的空間選擇。
為“雙區”建設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在‘雙區驅動’重大機遇期,惠州以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為目標,開創性地規劃建設‘豐’字交通主框架,勾畫了城市全新的開放發展新格局。”李貴才認為,“豐”字交通主框架將以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的效應,凸顯惠州城市脊梁的空間效應聚力打造產業和城市發展平臺,形成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走廊,徹底扭轉惠州分散低效發展的局面。
李貴才指出,放眼全廣東,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惠州謀劃建設的惠州灣產業新城,既是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承擔惠州新擔當新作為,更是為實現惠州城市理想謀劃新空間新坐標,為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創造空間。
惠州灣產業新城對于惠州發展而言有哪些具體意義?李貴才認為,惠州灣產業新城可以充分發揮增量空間優勢,為大灣區發展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造更大承載空間、提供更強支撐,承擔起惠州的區域角色;充分發揮惠州制造業產業優勢,匯聚“2+1”現代產業發展新動能,引領現代產業走廊建設,夯實一流城市實力,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的重要引擎。
此外,惠州灣產業新城還將聚焦發力打造大灣區制度創新高地,創造一流環境,集聚一流人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打造一流品質的城市新中心,賦予“豐”字交通主框架發展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競爭力。
去年,我市高標準謀劃金山新城,與惠州灣產業新城如何協同發展?李貴才認為,金山新城與惠州灣產業新城是惠州市推動城市空間從沿江走向擁灣開放發展的兩大戰略空間,共同發揮提振城市中心性、競爭力和區域能級的作用。兩個新城空間臨近,將在空間上形成從惠城老中心向南到大亞灣的城市核心發展軸線的互補聯動。惠州灣產業新城的重心在“產業”,充分發揮臨深臨港、兩港聯動的交通優勢,優先引入先進制造、現代物流、生產性服務等,將承擔起推動惠州從“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升級的職責。
面向大灣區供給優質實體產業發展和創新空間
惠州灣產業新城概念規劃有哪些亮點?李貴才認為,惠州灣產業新城處于大灣區東岸的地理中心,是主要的增量空間潛力集聚地,且具備海陸空立體綜合交通優勢,將是大灣區新一輪發展的戰略節點,概念規劃充分挖掘和彰顯新城的戰略價值。
首先,惠州灣產業新城概念規劃凸顯“三生融合”的城市功能,保留優質生態基底和特色農業空間,賦能生態,將生態空間從背景轉化為前景,創造公共活力空間,展現新時代城市生態文明形象。
其次,著眼大灣區謀劃發展平臺,其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七大重點任務,對標先進城市發展路徑,謀劃相關產業功能集聚平臺,未來還將串聯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離子產業園、惠州數據產業園、惠州灣濱海地區,面向大灣區供給優質實體產業發展空間和創新空間。
此外,規劃還引導城市組團化彈性發展,規劃圍繞西枝江、淡水河沿線豐富的景觀資源,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活空間配比,建立良好的職住關系,精心塑造城市空間,彰顯城市品位,增強新城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推動產業單元彈性開發,注重功能空間聯系互動
當前,我市正在著力進行惠州灣產業新城起步區的規劃建設。如何高起點高標準做好起步區的規劃建設,為整個新城的規劃建設作出樣板示范是關鍵。
“要通過剛性管理機制保障漸進式、協商式的規劃組織方式,賦予規劃時間對外在環境變化的適應力。”李貴才建議,做好惠州灣產業新城起步區的規劃建設,需要推動各產業單元的彈性開發,改變傳統規劃對物質空間的剛性管控,更加關注功能空間的聯系與互動,以產業園、產業帶、功能網絡等更多元豐富的空間形態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需求。
李貴才認為,產業新城的建設還要建立準入標準,吸引高端產業集聚,導入國際型、平臺型企業,重點引進投資強度高、產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的項目。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研發中心、決策中心、區域型總部等入駐,促進產業做大做強。
當前,惠州正在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對此,李貴才認為,打造一流城市,惠州要從國土空間規劃入手,為一流城市創造優質空間,創造包容性空間,為城市發展的無限可能留足彈性。
“城市空間發展要回歸城市的基本規律和人的基本需求,擁抱未來和預見危機挑戰。”針對惠州的特點,李貴才建議可充分發揮自身在山海生態、門戶區位、產業空間和城市底蘊方面的獨一無二的價值,積極回應粵港澳大灣區共筑世界級門戶樞紐系統和區域交通網絡,拓展灣區新動能新空間,建設高品質產業成長空間,培育增長新引擎,供給區域生態產品、優質生活與公共服務空間,創新區域協同發展的需要。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產業新城將突出惠州新產業功能
“國機集團被引入惠州,讓惠州把握了一個全新的機遇。”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對惠州未來的產業與區域發展充滿信心。
他認為,國機集團進入惠州,是一次讓惠州發揮央企優勢,圍繞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業為核心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和現代服務業產業鏈的一次重要機遇,也是惠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這一方面與惠州已經擁有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制造業基礎有關,也與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中屬于擁有較豐富土地資源和經濟腹地的城市有關。
惠州將迎來新一輪招商引資熱潮
“打造惠州灣產業新城,將對惠州未來產生積極影響。”林江認為,產業新城首先是產業,國機集團從事裝備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服務業,對于惠州而言是新產業,同時把兩大新產業領域貫穿于五大主業之中;其次是新城市,惠州灣產業新城位于惠州市區東南部,緊鄰深圳和臨海地區,交通區位優勢顯著,將被打造成為惠州依托新產業發展的新城市;最后是運營模式新,惠州灣產業新城將聚集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的相關企業,打造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圈,成為大灣區投資建設的示范區。
林江認為,通過加快融入大灣區,深化與深圳、東莞、廣州等城市的區域融合發展以及產業合作關系,并以裝備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服務業為依托突出新時代惠州的新產業功能,惠州將迎來新一輪的招商引資熱潮。
第一,惠州的大學、國家級科研平臺和相關資源相對短缺,國機集團除了自有產業的引進外,預期還會集聚一批相關的配套產業一同進入惠州,這對于惠州新時代拓展招商引資空間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二,通過惠州灣產業新城的建設使得惠州成為粵東地區和粵北地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結合部和試驗區,并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讓惠州成為了珠江東岸乃至整個粵東、粵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
第三,惠州通過產業新城建設,將吸引更多從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端人才進入惠州工作、生活,并倒逼地方政府提供更優質的基礎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從而進一步完善惠州市的營商環境,突出新城市、新產業、新市民的形象。
讓惠州灣產業新城成為大灣區先行先試地區
“引進國機集團,相當于讓一個大型央企充當了引進優質科研資源、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進入惠州的載體,這對于短期內彌補惠州在科研實力的不足有很大幫助。”林江認為,這是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的全產業鏈形成和維護的過程,惠州需要把握契機盤活產業這盤棋。
首先,需要進一步創造條件讓人才和科技資源持續進入惠州。事實上,惠州灣產業新城是以企業為核心引進人才和科技資源的契機,如果惠州的營商環境能夠持續得以改善,即使在產業新城的項目告一段落后,那些以項目為依托進入惠州的人才也會繼續留在惠州,為惠州服務,相關的科技資源也會繼續跟著人源源不斷地流入惠州。
其次,惠州需要大力引進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會計、法律、管理、專利、咨詢等相關領域的服務提供者。由于種種原因,惠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需要把深圳和廣州的現代服務業資源和人才積極引入惠州,并創造條件讓更多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中介機構在惠州開展業務。
最后,惠州灣產業新城在合適的時間應該積極申報成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并引入更多鼓勵制度創新的機制。他建議,惠州灣產業新城對接深圳前海自貿試驗區和廣州南沙自貿試驗區,把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成果積極應用到惠州和惠州灣產業新城,從而讓惠州灣產業新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裝備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服務業無縫對接的先行先試地區。
用制度創新倒逼科技創新運營好產業新城
林江指出,以“國家風景河谷、灣區數智高地”為定位的惠州灣產業新城,將是產城人融合的典范。
林江介紹,產城人融合發展,國內的蘇州工業園是打造產業新城的最佳案例,國外案例要數硅谷,其產城人融合的動力來自創新。硅谷的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對產城人融合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此外,硅谷的軟環境建設,包括商業、法律、移民、破產等法規都是在支持硅谷的發展。
“硅谷的產城人融合的經驗非常值得惠州學習與借鑒。當然,惠州不是蘇州,更不是硅谷。”林江認為,如何結合惠州的實際,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才是根本。他強調,惠州需要打造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中心城區,在此城區中所提供的現代服務業的水平能夠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并圍繞這個目標引進人才和項目。
“運營好惠州灣產業新城,需要在規制建設上讓市場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制度創新倒逼科技創新,從而實現惠州的創新驅動發展目標。”林江指出,惠州灣產業新城的建設離不開人的要素,惠州不僅要思考如何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研發人才、現代服務業人才“聚惠”,更重要的是人才到惠州之后,如何留住人才、讓人才合理流動,從而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國機集團被引入惠州,讓惠州把握了一個全新的機遇。打造惠州灣產業新城,將對惠州未來產生積極影響。”
本版文字 統籌 記者李向英
采寫 記者邱若蓉 李向英 實習生呂映葶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 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