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惠州,大手筆打造金山新城這一重大平臺,奮力開創新時代惠州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擔當新使命彰顯新作為。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惠州主動把自身發展放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大局中謀劃推動,高起點、高標準、高定位建設金山新城,打造惠州未來城市中心和一流城市核心樣板,以實際行動全力支持“雙區”建設,以惠州擔當、惠州作為,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從空中俯瞰惠州城市中央,一座占地約118平方公里的金山新城將崛地而起。未來這座新城縱向聯動山海、橫向聯動深港,瞄準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將成為未來惠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金山新城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先導,構建“萬畝濕海、百里水廊”的水系生態景觀格局;坐擁惠城南樞紐,未來兩條高鐵、一條城際軌道穿城而過;現代高端新興產業聚集,成為我市打造創新產業、培育創新動能的重要平臺。
不久的將來,一座“科產城人”融合、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品質新城,將屹立于大灣區東岸,成為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
規劃亮點
◆目標定位
打造“新生態、新中心、新引擎”,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惠州未來城市中心、一流城市核心樣板;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
◆規劃范圍
北至三環路、惠沙堤二路和惠州大道,西至現狀自然山體,東至馬安鎮行政邊界,南至惠城區與惠陽區交界處,總用地面積118.29平方公里
◆發展策略
治水立城、塑景興城,構建綠水青山生態基底,激活金山銀山價值引擎
◆空間格局
兩軸六廊匯金山,七區多心新天地
兩軸:串聯南北功能組團的空間發展軸和東西向聯系文教智創區、科創以及產業區的創新活力軸
六廊:四條“山-城-河”生態廊道,以及西枝江、淡水河
景觀水廊
七區:綜合服務區、文教智創區、科創服務區、高新產業區、生活配套區、文體活力區和生態休閑區
多心:新城核心、科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科創中心、文體中心以及北部片區中心等
規劃解讀
1、為什么建金山新城?
激活“金山銀山”價值引擎,打造一流品質城市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一座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興,而山水資源是惠州最大的生態本色和優勢。
位于惠州城市中央的金山新城具有哪些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在市水務集團有關負責人看來,地處惠城區南部片區的金山新城,擁有江(西枝江)河(蓮塘布河)湖(金山湖)灣(河灣),河谷濕地、群山環擁,集中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要素,擁有生態立城的巨大后發優勢。
“水是構成金山新城的生態資源本底。”該負責人認為,金山新城內的金山湖流域與西枝江相連,流域內金山河、河橋水、冷水坑河和蓮塘布河等河流水系匯聚到金山湖,并流入西枝江,最終流入東江。
“釋放生態紅利也能創造‘金山銀山’。”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導向,堅持綠色發展,充分發掘惠州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競爭力、生產力。
去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努力走高質量發展新路,著力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
“金山新城是我市激活‘金山銀山’價值引擎、催生綠色發展動能、打造一流品質城市,提升惠州城市能級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與舉措。”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市委、市政府提出著眼于水、立足于城,依托金山湖、惠南地區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色和資源稟賦,建設一座人水共生的現代生態濱水城區——金山新城。
河湖興則新城興。金山新城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先導,打造水城共治格局。
“修復舊城水生態環境,嚴控山地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育,引導城市沿河、沿江、向海展布,產業向南、向東轉移發展。”在該負責人看來,金山新城治水的目的,是堅持“保障水安全、優配水資源、提升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彰顯水文化”五位一體,在此基礎上慢慢打造一個新城,初衷是要實現“治水融城、產城融合”,為惠州沿江面海發展和城市空間南拓提供生態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新城的生態營城理念,充分學習和借鑒了雄安新區先進理念,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高點定位”進行謀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打造成為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
2、如何成為城市中心?
建設一批特色項目,高度集聚城市功能
什么是一流城市的核心樣板,金山新城如何成為惠州未來城市中心?
“金山新城位居惠州城市中央,是縱向聯動山海、橫向聯動深港的重要戰略板塊。”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金山新城位于惠州市中部創新活力發展軸上,同時緊靠惠州城市主城區,地理和交通區位優勢顯著,是城市沿江向海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同時也是市總規、分區規劃確定的承載惠州未來城市中心的核心地區,能形成相對均衡的輻射帶動作用。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提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實力、一流的環境、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生活品質,具備“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核心競爭力。
高鐵門戶公園、城市會客廳、東坡舫商業水街、西子湖濕地公園、航運水埠文創中心……未來,隨著一個個特色項目在金山新城落地開花,將助力金山新城打造成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核心樣板。
建設新城,交通是基礎。金山新城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同城的交通條件。除了現有的惠大鐵路外,新城坐擁惠城南站樞紐,這里未來將形成兩條高鐵(廣汕客專、深汕高鐵)和一條城際鐵路(深惠城際),30分鐘可達廣、深、港,實現與大灣區同城的高鐵生活圈,能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促進區域人才及要素的便捷流動。
“金山新城位于市的地理幾何中心,與周邊各個城市發展組團聯系十分便捷。”該負責人介紹,在高速公路方面,規劃新增目前在建的河惠莞高速公路、惠州至深圳高速公路,與既有高速公路網形成“兩橫兩縱”結構。內部交通體系方面,將形成“兩橫三縱”的快速路體系,主要服務于市區中長距離的快速交通。
“金山新城將打造成市級教育中心、文體中心、商業中心。”該負責人表示,未來金山新城圍繞惠南湖將聚集會展中心、文化中心,包括圖書館、影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以及結合高鐵、軌道形成的科創平臺及金融商務總部中心,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核心地區,將成為惠州未來的城市中心。
3、怎樣打造成新引擎?
建設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高地
市委、市政府高起點、高標準、高定位建設金山新城,在瞄準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打造惠州未來城市中心和一流城市核心樣板的同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如何謀劃產業布局,將金山新城打造成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
“通過增加濱水空間,整合商貿文旅、科技研發、會展服務、運動休閑、濱水居住等多業態,打造創新產業的支撐平臺,積極吸引和培育創新動能。”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金山新城以綠水青山生態為基底,激活“金山銀山”的價值引擎,助推粵港澳科技創新產業向惠州布局,培育綠色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生態創新空間和優質生活圈層,全面建成大灣區人才高地、創新基地和文化重地。
“新城內產業已聚集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研發中心、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等產業資源,同時確定新會展中心、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園等項目落地,產業要素相對集聚。”該負責人表示,“兩大科學裝置”建成后,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最先進技術水平的重大科學裝置。預計吸引約1500名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對惠州加快發展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新支柱產業,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將通過分步實施,打造特色產業承接平臺,建設示范區,優化區域生態環境,完善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產業承載能力。”該負責人表示,金山新城還將依托淡水河谷的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淡水河谷產業園,成為面向大灣區高端產業的聚集高地。“不久的將來,金山新城將有條件成為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高地,成為惠州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規劃前瞻
金山新城將這么建
生態:營造藍綠交融、山水城共生的生態格局
以生態的理念指導片區的發展,建設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重點打造金山旅游島、金山水廊、惠南湖大濕地會客廳和淡水河谷生態濕地公園,形成“一屏、多廊、多帶、五心、多節點”的生態景觀格局。
交通:以惠城南站為樞紐,建立內聯外暢大交通體系
在軌道交通方面,規劃方案提出建設惠城南站樞紐,未來將形成兩條高鐵(廣汕客專、深汕高鐵)和一條城際鐵路(深惠城際),30分鐘可達廣、深、港;在高速公路方面,規劃形成“兩橫兩縱”高速路網。在內部交通體系構建方面,規劃將形成“兩橫三縱”的快速路網、“三縱”的干性主干路網和“六橫六縱一環”的一般主干路網的內部交通體系。
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8個產業集聚區
從提升和承接兩個方面打造8個產業集聚區。其中,產業提升區包括大數據產業園區、兩裝置總部及科教片區、文化旅游區和觀光旅游區;產業承接區包括綜合服務區、發展創新示范區、淡水河谷產業園、旅游產業園區。
服務:市級公共服務集聚,配套75萬人服務設施
構建多層級、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打造市級教育中心、文體中心、會展中心、商業商務中心,形成市級綜合服務中心。在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按照75萬人口規模對相關用地進行保障。
專家點評
大視野大手筆打造金山新城正逢其時
“金山新城以治水為先導,治水、治城協同,激活土地資源、轉化綠色動能、創建‘生態立城’和創新‘水城共治’模式,將助力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成為大灣區生態立城的標桿。”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水專項課題負責人楊國錄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說。
“惠州市委、市政府著眼于水、立足于城,大視野、大手筆打造金山新城正逢其時。”楊國錄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勢必帶來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的時代紅利,為大灣區各城市迎來了新契機、新挑戰。而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定位,必將引領大灣區全面、快速發展。然而,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面臨產業外溢與土地稀缺的結構性矛盾。緊鄰深圳的惠州區位優勢明顯、幅員遼闊、土地資源潛力巨大、綠色指數全省第一。隨著大灣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升級,深惠協同發展將是大灣區重要潛力發展區域,而定位于惠州未來城市中心和一流城市核心樣板的金山新城,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在談到金山新城“治水融城、產城融合”模式時,楊國錄認為,該模式在國際、國內都是重大的創新和探索,為大灣區乃至全國高密度城市建設區治水和城市更新提供新的模式,為城市產業、人口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金山新城水環境治理理念著眼全域謀劃,突出解決好金山湖流域已建城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科學支撐惠州市區沿江面海和南拓發展的生態需求。”楊國錄說,將治水與營城相結合,通過集中收儲土地,統籌空間規劃及產業開發,吸引環境友好型產業和高素質人才,從而構建生態文明城市。“最終實現治水從輸血模式到造血模式的轉變,從單純的工程措施治水方式到人水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轉變。”
記者袁 暢 邱若蓉 黃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