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4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的通知
惠府辦函〔2014〕2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2014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各縣、區和各有關單位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實施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按照《2014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有關要求,制訂相關工作計劃,創新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務實創新,狠抓落實,共同推動全市應急管理再上新臺階。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應急辦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2月27日
2014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
2014年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市有關應急管理工作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目標,加強和創新應急管理工作,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抓基層、打基礎”,全面提升科學預防與應急處置水平,努力把全市應急體系建設成為平安惠州的堅強基石,為惠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有力保障。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創新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一)深化應急管理體制創新。認真總結兄弟城市應急管理工作經驗,努力推動應急管理體制創新,不斷增強應急管理機構的權威性和協調性。多管齊下充實縣級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力量,積極探索鄉鎮(街道)、村(社區)建設應急管理綜合服務站。
(二)深化應急管理機制創新。努力探索較大以上突發事件處置“市、縣(區)聯動,以縣(區)為主”的創新機制,強化屬地管理。加快實施突發事件處置現場指揮官制度,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加強較大以上突發事件處置督查力度,不斷完善相關督查機制。
(三)深化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機制。總結深圳市實行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做法,推動健全巨災保險制度。推動市、縣(區)有關單位領導實行分片包干督查,健全防災減災長效機制。充分調動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公眾的積極性,推動救災工作的市場化和社會化。
二、全面提升科學預防水平
(一)著力提高預測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建立完善政府組織協調、部門分工負責的突發事件預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務實健全各級領導同志下沉一級“點對點”聯系機制,加快“提速、擴面”有效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著力健全突發事件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改督查機制。采取“明查暗訪”等形式,加強突發事件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改。探索建立有償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三)著力完善突發事件風險隱患評估會商制度。分系統、分區域加強突發事件風險隱患評估會商,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家咨詢制度。推動社會組織開展風險隱患第三方評估,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聯合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評估和會商。
三、全面提升值守和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水平
(一)進一步規范值守工作。按照《廣東省政府系統值班工作規范》(粵府辦〔2012〕55號)要求,抓好市、縣(區)兩級貫徹落實,不斷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強化節假日期間值守工作,隨機實地抽查領導帶班情況。堅持“上調一級”做好值班員跟班學習,著力提高值守人員綜合素質。
(二)進一步壯大基層信息員隊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擴招基層兼職信息員。加大基層信息員培訓力度,提升基層信息員綜合素質。
(三)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信息獲取和報送能力。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強化從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獲取突發事件信息能力。強化通報機制,全面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的及時性和效用性。加強突發事件信息研判,拓寬突發事件信息服務范圍。
四、全面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一)全力提高處置力量的實戰能力。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和各專業救援隊伍建設,通過演練、技能競賽多種方式提高處置力量綜合素質。加強應急裝備的配備,提高科技應急水平。借鑒國家級、省級救援隊伍建設經驗,提升全市專業處置力量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大亞灣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綜合應急救援物資倉庫以及海陸消防站等21項應急救援工程建設,確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二)全力提高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配能力。按照“分散物資集中化,集中物資分散化”的創新理念,著力構建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按照《惠州市突發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實施辦法(試行)》(惠府辦〔2014〕4號)要求,加快征用物資、場所的登記造冊工作,確保突發事件應急征用和補償工作有效開展。積極探索建設應急物資網上物流中心,有效提升應急物資的調配能力。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公眾自行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有效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社會化。
(三)全力推進應急避護場所建設。按照《廣東省應急避護場所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要求,全面推進全市應急避護場所建設。啟動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婦女兒童庇護中心和市應急避災中心建設。到2015年,實現每個鄉鎮(街道)及村(社區)至少建設1處室外固定應急避護場所和1處室內應急避護場所。完善應急避護場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避護場所建設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公眾熟練使用避護場所。
五、全面深化應急管理宣教活動
(一)創新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方式。通過建設面向公眾、形象生動、科學性強的預警應急科普宣教媒體發布渠道,普及應急知識,弘揚應急文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應急管理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的危機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
(二)創新“百人百場”應急知識宣講方式。認真總結前四屆“百人百場”應急知識宣講活動,通過創新方式提升宣講效果。通過“種子”培訓,力爭組建市級應急知識宣講團。
(三)創新應急管理專家服務工作形式。以“百名應急管理專家進基層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應急管理專家參謀顧問作用,深入推進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加快促進城鄉應急服務均等化。實行應急管理專家與分管副縣(區)長“點對點”輔導,建立長效咨詢機制。通過全面培訓大學生“村官”,帶動村干部的應急管理培訓。
六、全面推動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一)著力推動縣、區應急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應急管理示范區作用,及時總結大亞灣開發區應急平臺建設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市縣(區)應急平臺建設,加快實現省、市、縣(區)應急平臺互聯互通,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全市應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著力推動應急平臺數據庫建設。加大協調力度,有效實現數據共享。借助大數據、云平臺,有效提高海量數據挖掘、分析、應用速度。
(三)著力推動應急平臺的應用。加速應急平臺應用功能開發,充分發揮應急平臺作用。依托應急平臺,組織跨區域、跨領域大型桌面演練和“雙盲”演練。
七、全面開展專題研究解決應急管理突出問題
(一)組織應急管理專家開展應急管理創新理論專題研究。深入開展脆弱性理論研究,借鑒美國情景構建模式提升應急預案的實用性。深入開展業務性連續性理論研究,全力提高恢復力。深入開展物聯網理論研究,拓展物聯網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二)組織應急管理專家開展氣象災害專題研究。運用高科技設備加強對全市氣象數據的研究分析,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強化氣象數據信息轉化應用研究,加快研究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拓寬氣象公共服務覆蓋面,以公眾共享更多優質氣象服務提升全市防災減災能力。
(三)組織應急管理專家開展安全生產專題研究。有效強化安全生產“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切實防范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多管齊下,堅決堵塞安全生產監管漏洞。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要求,強化安全生產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