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與本中心工作職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應急處理工作原則
(一)處理內容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所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因此,應急處理內容應包括:
1、重大疫情,包括發生甲類傳染病,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
2、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3、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
4、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
5、放射性污染和輻射。
6、急性化學物品中毒,包括窒息性氣體、刺激性氣體、麻醉性毒物、神經性毒物等引起的急性中毒。
7、其他重大疑難及不明原因的人群危害事故。
(二)處理原則
1、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快速反應,組織落實,責任明確,行動迅速。
2、嚴格執行“預案”。科學決策以減少盲目性,規范行為以防止各行其事,加強學習與演練以熟悉預案和具體工作方案。
3、明確分工,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4、熟悉現場調查和檢測業務技術,調查處理做到科學、快速、準確、有效。
5、依法辦事。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操作規程、工作規范。
(三)疾控部門工作職責
1、負責疫情及中毒事件的接報工作。
2、組織應急隊伍,及時赴現場調查處理。
3、指導發生疫情和中毒事件單位保護和控制現場,及時采樣化驗,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4、對傳染源及時隔離,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疫,對毒物或有害因素發生源采取控制措施。
5、對疫源地進行消毒除害,指導開展消毒、殺蟲、滅害工作。
6、指導處理可疑污染、中毒物質,如食物、飲水、環境污染物等。
7、采取預防投藥,保護健康人群。
8、開展衛生宣教,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9、撰寫調查報告。
10、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提供預防控制意見和策略建議。
二、法律法規依據和相關規章制度、工作方案或規范
1、《傳染病防治法》及《實施辦法》;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3、《國境衛生檢疫法》、《職業病防治法》、《食品衛生法》、《水污染防治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4、《消毒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全國救災防病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5、《惠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惠府辦【2008】14號);
6、《惠州市傳染病及公共衛生應急處理工作資料匯編》(本中心2005年11月編印)。
三、應急處理的組織機構
(一)中心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由中心領導和各科室主要負責人組成,負責領導、組織、協調和指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相關工作。
(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應急辦”)設在中心辦公室。
(三)各應急小組及職責
1、傳染病暴發流行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流行病科負責人及該科高級職稱人員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流行病、消毒、微檢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疫情暴發、流行的調查和處理。
2、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食品衛生科負責人及該科高級職稱人員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食衛、微檢、化檢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事件的應急調查和處理。
3、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公衛科負責人及該科高級職稱人員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公衛、微檢、化檢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調查和應急處理。
4、職業中毒(含放射性污染和輻射)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職防科和化檢科負責人擔任副組長,成員包含職防、化檢、公衛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職業中毒及放射性污染和輻射事件的調查與應急處理。
5、急性化學物品中毒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職業中毒的領導擔任組長,職防科、化檢科、公衛科負責人擔任副組長,成員包含職防、化檢、公衛、食衛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急性化學物品中毒事件的調查和應急處理。
6、公共場所環境污染及中毒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公衛科負責人及該科高級職稱人員任副組長,成員包含公衛、化檢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各類公共場所發生環境污染及中毒事件的調查和應急處理。
7、醫院感染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消殺科、微檢科負責人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消殺、微檢科相關人員。負責本市醫療單位院內感染事件的調查和應急處理。
8、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理組;由中心分管疾病預防控制的領導擔任組長,其他分管業務領導配合,成員包括流行病學、消殺、免疫、微檢、化檢、公衛、食衛、職防科相關人員。負責對本市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調查和應急處理。
四、技術儲備
1、制定和完善應急處理方案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相應的應急預案,結合本市實際和工作職責,制定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并且在日常工作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各應急處理方案,使之更加切合實際,以求取得更大成效。這些應急處理方案至少應包括:
① 傳染病暴發流行應急處理方案。
②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理方案。
③ 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應急處理方案。
④ 生活飲用水污染應急處理方案。
⑤ 職業中毒(及放射性污染與輻射)應急處理方案。
⑥ 急性化學物品中毒應急處理方案。
⑦ 公共場所環境污染及中毒應急處理方案。
⑧ 醫院感染應急處理方案。
⑨ 災后防病工作方案。
2、加強業務培訓
各應急處理小組要結合自身工作職責和日常工作實際,加強對全組人員的應急處理方案學習和相關業務的培訓,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掌握應急處理的措施和方法,做好平時的業務技術準備,一旦出現情況,能夠快速反應,應對自如,有條不紊地開展應急處理工作。
3、開展技術演練
對于應急處理工作中技術性較強的操作和調查檢測方法,要在日常工作加強技術演練,使相關人員熟練掌握,規范操作,做到科學準確,減少偏差。
五、應急物資準備
1、主要應急物資清單
① 消殺滅器械類,包括背負式噴霧器、黃壺噴霧器、煙霧機、手推車式殺蟲噴霧機、機動超低容量噴霧機等。
② 消殺藥品類,包括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大隆蠟塊、毒鼠谷、漂白粉、漂精片、含氯泡騰片、二氧化氯、PVP碘伏、過氧乙酸等。
③ 個人防護類,包括全密閉式重型防護服、輕型防護服、呼吸面罩、6006#過濾盒、一次性防護服、N95或FFP3口罩、3M防護目鏡等。
④ 機動裝備類,包括應急防疫車、消毒車、急救箱、快速檢測箱、采樣箱等。
2、應急物資的日常準備和儲備
① 日常應用的物資包括消殺滅器械、消殺藥品、機動裝備類,結合日常工作需要,保持“平戰結合”,平時使用損耗及時補充,保證有一定的儲備量,隨時可以調用。
② 儲備用于應急的物資主要指個人防護類,要保證一定數量的儲備,放在應急物資倉庫,隨時可以調用。
③ 使用和損耗量較大的應急物資,主要是消殺藥物,要與供應商聯系,做好儲備和應急供應計劃,一旦需要立即緊急調用。
3、后勤保障及物資調配
應急辦公室要做好后勤保障的計劃安排,做好應急物資的準備和儲備并及時維護更新補充,同時做好車輛和機動裝備的配套安排,保證應急需要,一旦需要立即調配使用。
六、應急處理程序及有關措施
(一)處理程序:
1、及時報告情況。
發生突發事件的單位及收治病人的醫療單位,應按照相關的規范及時向當地疾控機構及有關部門報告。接報人員要詳細詢問事件發生情況,做好接報記錄。記錄內容至少應包括事件(疫情和中毒等)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事件性質,受影響和威脅人數,發病人數,死亡人數;發病原因,初步分析事件發生原因,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同時記錄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
接到報告后,要按照程序及時報告有關領導、上級主管部門。
2、及時搶救病人和中毒患者。
要協助和指導將病人和中毒人員及時送往當地附近醫院,或就地進行隔離、搶救、治療或進行醫學觀察。
3、保護和控制現場。
發生突發事件的單位及調查處理人員都有責任對現場采取保護和控制措施。調查人員應指導,并視情況采取停止飲用污染的水并妥善保存水樣、封存病人食用過的食物(包括原材料)等措施。要注意保存現場證物,包括工具、用具、生活用品、糧食、蔬菜甚至廢棄物等。
4、控制和消除致病及中毒因素。
根據應急事件的性質、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包括對傳染源的隔離,對傳染病接觸者的檢疫,疏散人員,疫區封鎖,衛生消毒,消殺病媒昆蟲和動物,采樣或留樣,進行快速檢驗,封存或銷毀有毒的食品,供給清潔衛生的飲用水,采取通風換氣、防泄漏擴散等措施,改善衛生條件和環境質量等。
5、調查與確診。
通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樣檢驗及必要的模擬實驗、對病人的檢查化驗以及對傳染源(或污染源)的調查等,查明發生事件的原因,確定事件的性質,明確診斷。
6、進一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根據查明的原因、性質和確診的結果,對前面已采取的措施進行檢查反饋,針對病因、影響因素和事件發生的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控制事件的發展,防止再發。
7、對健康人群進行預防。
有針對性地宣傳相關預防控制知識,提高公眾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同時,采取預防投藥、預防接種等措施,保護健康人群。
8、總結經驗,做好書面報告。
(二)相關主要措施:
1、流行病學調查
① 個案調查
② 現狀調查
③ 暴發調查
④ 病例對照調查(研究)
⑤ 定群調查(研究)
2、危險性分析(評估)
3、疾病(及事件)監測
① 醫院感染監測與防控
② 衛生檢疫與衛生處理
③ 環境衛生監測
④ 傳染病監測與控制
4、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5、預防接種與預防性投藥
① 常規免疫與監測
② 應急接種
③ 預防投藥
(三)災區公共衛生問題處理措施
1、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及時發現與調查處理疫情。
2、采取綜合性措施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和媒介。
重點是:加強食品和飲水衛生管理,供應安全衛生的食物和飲用水;指導災民消滅病媒昆蟲和動物,大力滅蚊蠅;清理環境,消除垃圾、糞便、動物尸體的污染。
3、抓住飲食和營養衛生、飲水衛生、居住環境等三個衛生防病的關鍵環節,解決救災防病的需要,落實衛生監督管理措施。
4、采取應急接種及預防服藥等措施,預防相關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5、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災民的自我保健意識,消除危害,自覺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