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通過宣傳了解防震知識。
2019年5月12日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既表達對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難者的紀念,同時也是為增強全民憂患意識,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地震”距離惠州有多遠?我市如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市民又應該如何提升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局積極拓展有效途徑,推進防御工作,加強應急管理,強化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并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大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
地質構造
惠州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相對活躍的中段
“地震”一詞,對很多惠州人來說,并不陌生。惠州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相對活躍的中段,屬于全國2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全市多數地區處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設防區。自1970年以來,我市發生地震近百次,最近影響比較大的地震為2007年3月7日在惠東近海發生的3.7級地震,同年10月23日在龍門縣左潭鎮發生了3.2級地震。2011年至2015年,與我市鄰近的河源市先后發生4級以上地震4次,2018年11月26日臺灣海峽發生了6.2級地震,這些地震事件都對我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影響。
防震工作
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建設
近年來,我市防震減災不斷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積極落實防震減災各項措施,扎實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據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抓好臺站建設,夯實監測基礎。逐步完善地震監測網絡,加強監測臺站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宏觀觀測體系建設,努力為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創造條件。
拓展有效途徑,推進防御工作。主動參與我市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監管工作,對各項建設工程進行聯合審核把關;積極推進重點項目的開展,對1990年以前建設的建(構)筑物抗震性能排查和鑒定、市中心城區震害預測項目進行成果驗收,并將1990年以前建設的建(構)筑物抗震性能排查和鑒定成果資料提供給有關單位和部門作為加固改造的基本依據。
加強應急工作,提升防救能力。修訂《惠州市地震應急預案》,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有效補充我市地震應急救援力量。
堅持輿論導向,創新宣傳方式。與今日惠州網合作,在該網站開辟防震減災宣傳專欄;開設“惠州防震減災”微信公眾號;在市區人員流動密集的地方以LED屏滾動播放防震減災公益廣告,擴大科普宣傳的覆蓋面;為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技館)增添觀摩項目,使民眾對建(構)筑物做好抗震設防工作對于防御地震災害的良好效果有更直觀的感受。
地震臺風等災害來了要掌握應對方法
今年的“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惠州市減災委有關工作人員提醒市民應多了解各種類型自然災害的特征及其應對方法,在災害面前盡可能減小損失,并介紹了應對地震、臺風、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的方法。
地震
先找藏身處 暫避洗手間桌子床鋪下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臺風
躲避高空墜物 避免踩到電線
臺風來臨時海灘助潮涌,大浪極其兇猛,在海灘上游泳的人十分危險,所以千萬不要下海。
盡可能遠離建筑工地,注意躲避高空墜物如鋼筋、榔頭等被風吹下。
走路時觀察仔細再走,以免踩到電線。不要打赤腳,最好穿雨靴,預防觸電。
洪澇
密切關注洪澇信息 向地勢較高區域轉移
要密切關注政府部門、媒體發布的暴雨、洪澇信息。危舊房屋或地勢低洼處的居民,應及時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安全區域。
洪澇發生時應向高處轉移,切記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
除非水沖垮建筑物或水面沒過屋頂,否則不要冒險涉水逃離。如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滑坡、泥石流、崩塌
無法逃離時可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
不要在連續暴雨后去山區旅游,更不要在山地宿營。
發生時應向兩側逃離,切不可順著滑坡、泥石流溝向上游或向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當遇到高速滑坡,無法逃離時,可原地不動或者抱住大樹等。
野外行車時遇到滑坡、泥石流、崩塌,最好繞道或返回,如果必須通過,要隨時查看清楚前方道路是否存在塌方、溝壑等,以免發生危險。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關云 通訊員王坤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