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文革代表:
您領銜提出的《關于保護客家閣樓的建議》收悉。經認真研究,我局認為該建議寫得很實、很有價值,對進一步加強我市客家文化保護,促進惠州歷史文化價值闡釋與展示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現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惠州客家傳統建筑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以圍屋、宗祠為主。大部分有所屬的村、宗族人員進行日常維護管理。部分價值較高的建筑,我市已納入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或歷史建筑等統一規范化管理。2023年度,我市多方籌措資金對惠城區墨園村古建筑群落、汝湖鎮楊坤如祖居,惠陽區葉亞來故居及碧滟樓等客家傳統建筑進行了修繕。2024年度,對于目前已納管的客家傳統建筑,我市也在積極協調多方支持,加以保護修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客家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活化利用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已納管的部分建筑日常修繕維護費用不足。對于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維修往往對設計和施工資質的要求較高,維修成本高,依法依規修繕周期長。
(二)宗族對客家傳統建筑,特別是宗祠的修繕需求,往往與宗祠原有的營造技術和功能分區存在一定的差異,相當數量的傳統客家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流失。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三次歷史建筑線索摸排為契機,全面梳理客家傳統建筑資源。利用長達三年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充分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的田野調查工作,積極調查梳理全區客家傳統建筑資源情況,充分評估分類,對歷史價值較高的客家傳統建筑,納入文物保護單位或者歷史建筑進行分級管理,對摸排出的客家傳統建筑進行優先登記保護。已納入保護名錄的客家傳統建筑,經過篩選論證,并把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單位,向上申報,進行升級保護。
(二)積極向財政申請資金。對于已列入名錄的部分客家傳統建筑,多方籌措資金。爭取上級財政的日常維護經費落實到位并用到實處。對于已納管的客家傳統建筑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增加配套經費扶持費用,向傳統客家名居傾斜。
(三)發揮鄉賢力量,提升村民保護意識。重視并發揮居民中的鄉賢作用,動員鄉賢凝聚帶領村民自覺地保護客家傳統建筑,通過鄉賢的力量或宗族共同籌措等方式,有意識地保護傳承和修繕客家傳統建筑,營造良好的文化保護氛圍,提升“文化自覺”。
下來,我市將繼續推動文祐王公祠、會新樓、挺秀書院等客家傳統建筑修繕工程的順利開展,促進碧滟樓、榴兆樓修繕工程的竣工。加強惠州文旅融合,將客家傳統建筑打造成為惠州獨特的人文景點,為惠州地方旅游的發展增添亮點,注入新活力。
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