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展和改革局:
方新月代表提出《關于搶抓機遇推動我市竹制品產業發展的建議》收悉。經研究,我局提出會辦意見如下:
一、我市竹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資源特色明顯。惠州市是我國大型材用叢生竹粉單竹主要分布區之一,竹木資源豐富。目前我市現有竹林面積34.18萬畝,其中龍門縣19.67萬畝(占全市57.5%),惠城區0.72萬畝,博羅縣9.32萬畝,惠東縣4.47萬畝。主要竹種為毛竹和粉單竹,有少量撐篙竹、麻竹、小簕竹等竹種分布,粉單竹可用于造紙、編制精細工藝品、竹器、竹板等。據初步統計,每畝竹林平均約200根竹子,年產大徑竹約2050萬根,原竹年產值約1.6億元。
(二)傳統產業基礎好。全市現有竹制品成品加工企業175家(其中:餐簽加工企業55家,牙簽加工企業120家),年產竹制品11.85萬噸,年產值約8.5億元;竹制品半成品加工企業100家,年加工半成品2.5萬噸,年產值約1億元。竹產業從業人員1.1萬人(其中90%以上是村民),帶動農民增收約4.8億元/年。我市竹加工產業有著深厚的基礎和較長的歷史,以龍門為代表生產的竹簽曾一度占據全國70%的市場,部分產品遠銷歐美地區。近年來,我市注重產品質量提升,制定了竹質牙簽相關標準,牙簽自主品牌占到市場3成左右,注冊商標“粵飛龍”獲得了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裕華竹制品實業有限公司主打產品榮獲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
二、存在問題
(一)竹林質量不高。我市竹林目前基本處于粗放經營甚至任其撂荒狀態,竹林質量整體不高,產量僅為1-1.5噸/畝。我市另一個優勢竹種為毛竹,主要分布在我市龍門縣南昆山、龍潭鎮等地,主要用于生產牙簽和工藝品。部分企業反映本地毛竹質量難以滿足企業生產要求,毛竹原料七成以上從江西、湖南、福建等地采購,本地毛竹產量從2010年的80萬根減少至2019年的26萬根,資源優勢未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產業體系發展滯后。作為傳統加工行業,竹材加工企業仍處于傳統“小作坊”加工模式,生產條件差,加工設備老舊,生產工藝落后等問題突出,特別是竹簽加工廠,二十多年前的工藝技術一直沿用至今,企業員工文化程度多為初中以下,年齡結構偏老齡化,人才供給不足,未能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現代化產業體系尚未形成。
(三)自主創新能力弱。隨著我國竹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我國傳統竹產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鋼、以竹產糧”等新產品不斷涌現。我市竹子加工仍固守二十多年前的牙簽餐簽生產工藝,產品細分種類變化不大,科技貢獻率不高。隨著人工、運輸等成本的增加,產品附加值被不斷壓縮。市場方面,牙線的普及對我市傳統牙簽企業造成較大沖擊,我市牙簽產業目前面臨低價競爭的困境。
(四)產業結構單一。竹產業從竹筍、竹材加工到竹林林下種養,再到依托竹資源開展旅游、康養,橫跨一二三產業,市場空間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在拉動經濟、擴大就業、提高收入等方面作用顯著。而我市竹產業以竹筍和竹材加工為主,主要側重經濟功能,對竹子生態、文化等其他重要功能拓展不夠,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與浙江省安吉縣、湖南省桃江縣等百億竹產業大縣相比,我市竹產業遠未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根據廣東省林業局等10個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廣東竹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結合惠州實際,重點圍繞“以竹代塑”發展壯大竹產業,加大政府對竹產業的幫扶力度,在資金、用地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用地困難。
2、推動竹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竹產業企業的引進力度及竹產業創新力度,支持龍門縣打造龍潭鎮竹木工藝發展基地,發展竹產業新業態,大力延伸竹產業鏈,加大竹產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竹采伐技術,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3、發揮國有林場竹資源優勢,創建以竹為主題的森林康養基地,打造竹文化、竹景觀,實現竹產區與景區、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
4、發揮竹木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及時掌握竹產業發展和竹制品加工的最新信息,為企業更好的提供市場信息,在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壯大竹企。
惠州市林業局
2024年5月15日
(聯系人:梁宇,0752-288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