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南國之珍果。進入夏季,惠州大地的荔枝開始掛果。惠州中心區——惠城區范圍內最古老的一級古樹是一棵荔枝樹,位于水口街道蓬陵村大陵崗村民小組,已經有670多年歷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棵承載著豐富歷史信息的古荔枝樹,已經成為鄉村文化景點。
古荔枝樹記錄大陵崗鐘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和延續
水口蓬陵村大陵崗鐘氏祠堂后山,名為“鳳嶺”,巍峨矗立,南麓有一株荔枝樹,軀干挺立,亭亭如蓋。本地人稱之為“禾枝”,為惠州土產。時值初夏,蔥郁的枝頭掛滿綠色小果,再過一個月,荔枝果泛紅,這棵古荔枝樹將迎來又一年豐收。
古荔枝樹用圍欄保護,樹身上掛著一塊惠城區人民政府2022年10月印制的“國家古樹保護級別一級”標識牌,上書樹齡“670年”。據了解,大陵崗古荔枝樹是惠城范圍內最古老的一級古樹。
古樹資源不僅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傳承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風情的重要載體。這棵古荔枝樹,記錄著大陵崗鐘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和延續。
根據村民口述和諜譜記載,這株荔枝樹由大陵崗村開基祖鐘子良栽種。為保護好這棵開基祖栽種的荔枝樹,大陵崗村歷代鐘姓子孫不遺余力。
在歷代村民的呵護珍視下,這棵古荔枝樹至今仍枝繁葉茂,每年開花結果。因為有這棵古樹,也常有游客到大陵崗尋幽訪古,叩問古荔枝故事,或樹下乘涼,遐想萬千。
見證惠州悠久的荔枝種植歷史和文化
這棵古荔枝樹,長于東江之畔,沐浴著燦爛的陽光,見證著珍果與文化聯姻。一棵小小的荔枝果,除自身美味,還有什么東西使得它的魅力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中國第一部地區性物產專志、東漢番禺人楊孚撰寫的《異物志》介紹了眾多嶺南風土物產,對荔枝、楊桃、橄欖、龍眼等果樹的形狀、用途和采收方法均有記載,“荔支為異,多汁,味甘絕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四月始熟也。”從楊孚對荔枝的記述可以看出,荔枝作為美味的異果,在嶺南常見,鮮果為佳,且在農歷四月開始成熟。
自此后,歷代文人多有關于荔枝的描述,都不吝溢美之詞,如唐段公路《北戶錄》稱,“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支”。
嶺南荔枝中,惠州荔枝也較為出名。1400多年前的南朝,《齊民要術》收錄的竺法真《登羅浮山疏》記述,“荔枝,冬青,夏至日子始熟,六七月可食,甘酸宜人,其細核者謂之焦核,荔枝之最珍者也。”有論者指出,這可能是關于羅浮山乃至惠州荔枝最早的記載。
北宋紹圣年間,蘇東坡寓惠兩年八個月,經歷了兩個荔枝成熟季。紹圣二年(1095),蘇東坡寫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熱情稱贊惠州荔枝“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第二年夏天,又是荔枝成熟季。紹圣三年(1096)四月,蘇東坡品嘗惠州梌山太守東堂將軍荔,寫下千古名篇《食荔支》:“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將食荔枝的感悟提升至人生志趣,胸懷格局之寬廣無人能及,關后世品荔之口。得益于蘇東坡的生花妙筆,嶺南荔枝特別是惠州荔枝,名滿天下。
傳承千年的惠州荔枝,成為富民興村、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當前,惠州荔枝種植總面積超40萬畝,約占全市水果面積的35%、全省荔枝面積的1/10。
盛夏將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吃一顆水口大陵崗村古荔枝樹的荔枝,因為,這極有可能是當年蘇東坡在惠州食荔枝的同款品種。
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