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紀委監委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情況開展實地監督走訪。
惠東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查看農村集體“三資”公示公開情況。
“要不是紀委的同志來開展專項監督,我都不知道村里林地這么值錢,我們村的集體收入越來越有保障了!”惠城區橫瀝鎮輋洞村練伯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
守牢看好村集體家底,在村民“點贊”的背后,是市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的部署要求,立足職責定位,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作為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的縮影。市紀委監委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推進會,部署研究推進專項整治工作,全市紀檢監察機關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挖直查,一體推進監督、辦案、整改、治理,追回一批集體資金,查清一批遺漏資產,糾治一批“蠅貪蟻腐”,督促健全一批監管制度,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有序,護航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穩健發展。
理清“三資”賬單
“資源資產確權登記‘一張圖’、承包地登記頒證地圖、國土三調地圖、林地四權登記地圖和房地一體5張地圖疊加,形成工作底圖。點開這張圖,全域登記的產業、資產、資源、各種地類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市紀檢監察部門以監督推動相關職能部門細化“三資”管理的具體舉措。
多年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由于制度不完善、運作不規范、監管不到位、交易不公開、收入不記賬等種種原因常常是一筆“糊涂賬”。加強“三資”監管,算清楚賬單是第一要務。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點多面廣,算明資產賬并不容易。惠州市紀委監委既督又戰,既開展全市性部署,督促各部門履職盡責,理清“三資”管理歷史賬單,全面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整治;又開展問題直查,及時處置問題線索推動排查整改。
惠城區紀委監委聚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牽頭成立“三資”專項整治組,緊盯農村集體資金監管不到位、資產資源處置隨意、村級債務風險突出等薄弱環節,采取“自查自糾+督導檢查+以督促改”聯動方式,共核查各類經濟合同5198份,發現問題合同1973份。
惠陽區紀委監委緊盯農村集體“三資”底數不清、村集體經濟合同租期過長租金過低、村集體資源資產處置不規范等問題,督促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組織鎮村以“矢量上圖”數字化監管模式摸清“家底”,并逐一實地核查各宗資源資產權屬、現狀。集中整治以來,共推動發現應上交未上交合同1924份、閑置資源資產716宗。
運用資產、資金、合同“三結合、一根據”方式,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經濟合同清理整治;運用“地圖拼接、五圖疊加”全面核實集體土地資源。2024年,惠州市通過排查整治,清理出問題合同1.6萬份,完成整改1.5萬多份,增加集體收入2億多元。今年以來,重點清查核實內容為權屬不清、零星分散、瞞報漏報以及財政扶持資金形成的資產,發現問題17個,督促整改17個。
查清底數,診明問題后,就要靶向施治。惠州市紀檢監察機關推動理清管理賬單,市、縣、鎮、村各級“三資”管理責任主體同向發力、同題共答,壓實相關職能部門主體責任,農業農村、審計、財政等多部門聯動,構建多級監督網,實現監督全覆蓋。
整治違規典型
“這220畝回撥地終于返還給我們了,真是解決了我們多年的心病。”近日,面對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的回訪,惠城區馬安鎮新群村村干部激動地說。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也是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市紀委監委組織力量,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案件直查、深挖問題根源,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問題典型案例作為全市紀律教育素材,以案開路、以案促改,充分發揮“紀巡審”監督疊加效能,揪治“三資”領域腐敗亂象。
此前,惠城區紀委監委針對新群村村民反映的220畝回撥地多年未得到開發、造成村集體資產流失的問題線索,嚴肅查處了新群村原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呂某某等12名村干部的“小官巨貪”窩案,依法依規終止回撥地合作開發項目,返還村集體220畝回撥地,有力守護了該村集體“三資”。這起案件是惠州市紀檢監察機關“以案開路”推動農村集體“三資”規范管理的一個典型案例。
目前,新群村該塊回撥地正在推進掛牌出租工作,預計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超300萬元。
為進一步守好村集體的“錢袋子”,博羅縣紀委監委組織村(社區)監督站精準監督,通過一張監督清單、三份整治臺賬、四個重點,聚焦推動整改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突出問題,嚴查套取、截留、挪用、侵占集體資產資源等違紀違法問題。“我們的錢終于收回來了,紀委動真格,那些‘老賴’再也不能占集體便宜了,我們懸著的心也放下了。”博羅縣石灣鎮一位村民說。
惠東縣紀委監委明明白白算好全縣各村組“廉潔賬”“清白賬”。“三資”審查專班共移送問題線索219個,巡察移交涉及農村集體“三資”等問題線索17條,縣紀委監委立案審查調查219人(其中涉及村組“一把手”37人)。
龍門縣紀委監委以征地補償款發放為切入口,針對部分鄉鎮、村存在的征地補償款被侵占挪用等問題靠前監督,全面核查征地補償款流向,深挖徹查“蠅貪蟻腐”侵蝕群眾利益問題。2024年以來,共查辦征地補償款領域違紀違法案件15人,挽回經濟損失94萬余元,推動發放征地補償款共2.9億余元。
截至2025年4月底,市“三資”領域共推動問題整改2396個,向職能部門追責問責50人;查處腐敗和作風問題140個,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6人,移送司法7人。通過開展集中整治,查處一批干部、教育一批干部,淬煉更加純潔的干部隊伍。
管住用權之手
“唐村長,你們仍有一筆租金沒有及時追回,是存在什么困難嗎?”“欠租多久?是否有向群眾說明相關情況?”日前,仲愷高新區潼湖鎮第一綜合監督站在開展專項監督時發現某村民小組2022年有一筆土地租金未按時收繳,欠繳租金達30多萬元。帶著這些疑問,監督站把這一情況反饋至鎮紀委,隨即開展了一系列談話。
“通過這次租金追繳,我們發現了村民小組在村集體經濟管理方面的漏洞,只要是涉及集體‘三資’,都必須有規范清晰的決策過程。”該監督站負責人表示。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最好的監督。市紀檢監察機關通過管住用權之手,扎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防護欄。
大亞灣開發區紀檢監察工委緊盯村級印章使用混亂,“人情章”“口袋章”時有出現,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資金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將村級印章納入監督重點,引入智能印章管理系統,在2個月內完成村組印章管理系統全覆蓋工作,解決用章難、管理難問題。
截至目前,大亞灣開發區已有217個村級行政印章及集體經濟組織印章納入印章智能管理范圍。智能印章管理柜應用“互聯網+智能化”技術,配備高速高精度攝像頭,對用章過程精準快速連拍,精準監控記錄用章具體情況,實現用章申請、流程審批、取印蓋章、資料存檔全程信息化閉環管理。系統后臺智能統計用章類型、次數和審批時長等情況,以權力運行全留痕,為基層治理提供數據支撐。“智慧印章”系統上線以來,累計蓋章次數3000余次,納入監管資金超200萬元,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公開透明的“三資”使用過程,給農民亮出“明白賬”,不僅讓監督人員核查起來省時省力,更讓農民放心安心。
“我們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超常規的措施推動工作取得實效。”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市紀委監委督促推動下,我市率先將惠州市農村集體“三資”平臺入駐全省“百千萬工程”信息綜合平臺,實現一鍵實時展示農村集體“三資”有關數據,為監管提供有效依據和參考。
完善久治之規
2024年以來,市紀檢監察機關通過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集中專項整治,推動全市排查整改未入賬資產6.42億元、資金1.6億元,漏登集體土地3600畝,校正錯登資產6億元。清查集體經濟合同管理突出問題,共排查整改問題合同1.5萬余份,增加集體收入超2億元。
今年,惠州市制定了2025年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重點任務表,并要求各鄉鎮(街道)制定未完成整改的合同問題、“三資”平臺數據質量治理、資源資產描邊上圖等三項任務整改計劃及時間表。
為了扎實做好“三資”監督“后半篇文章”,博羅縣紀委監委堅持邊查邊改、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針對查辦案件發現“三資”管理漏洞,綜合運用紀律檢查建議書、監察建議書、工作建議書、通報曝光等做好做實“后半篇文章”,發揮案件查辦的最大綜合治理效應,已下發38份建議書,公布、通報曝光74批次。督促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針對監管薄弱環節、管理短板制定了《博羅縣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48項。
博羅縣柏塘鎮小洞村是縣“三變改革+產業合伙”試點村。市縣兩級紀委監委針對群眾反映的阻礙小洞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開展“點題”監督,通過座談了解、現場督導等方式明確了具體問題、工作措施、完成時限,既督促柏塘鎮解決具體問題,又督促其同步查改責任、作風、措施等根源上的問題。
如今,柏塘鎮通過探索實施“三變改革+產業合伙”的發展模式,從整合優質資源、優化營商環境、補齊產業短板等方面做好工作,以“經營村莊”的思維,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引進了一批企業進駐開發運營。小洞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1年的3萬多元增至2024年的超150萬元。
通過這種“群眾點題、部門答題、紀委監督、社會評價”的工作機制,實現了“群眾信任監督、監督回報信任”的良性循環,切實提升基層監督質效,將群眾“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
惠東縣紀委監委進一步壓實相關單位主體責任,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27份,推動相關責任主體完善制度41項,涵蓋預決算制度、貨幣資金管理制度、轉移性資金收支管理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12類制度機制,推動全縣各村組及時更新、修訂完善“三資”管理相關細則累計3329份。
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一項長久之戰,不僅要推動當下改,更要立好久治之規。
“今后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持續推進整治農村集體‘三資’亂象問題。”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把“當下改”與“長久立”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健全“三資”監管制度體系,推動村集體“三資”算得清、看得明、管得好,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惠城區紀委監委
靶向糾治“三資”頑疾
農村集體“三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群眾關注的焦點,也是基層監督的重點。惠城區紀委監委挖掘并解決一批“小切口”“見效快”問題,起底了村(組)在村集體“三資”流轉、合同簽訂和履行等過程中存在合同面積不詳、拖欠租金、租金過低、提前發包等典型性問題,通過舉一反三、以點帶面,推動全區進行自查自糾。
今年以來,惠城區共核查各類經濟合同5198份,發現問題合同1973份,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查處腐敗和作風問題257個,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67個,黨紀政務處分121人,通報曝光12批,推動建立完善制度28個。
強化監督推動問題整改的同時,堅持“查改治”一體推進,在線索處置、案件查辦、問題整治上精準發力。聚焦農村集體“三資”歷史遺留多、涉案人員多等問題,通過整合“室組地”力量,不斷拓展案件查辦成果。2024年以來,重點查處以惠城區馬安鎮新群村、新樂村,河南岸街道冷水坑村,三棟鎮沙澳村等村“兩委”干部為代表的村企合作腐敗窩案,涉及腐敗金額巨大,處置背后侵占農村集體“三資”腐敗和作風問題線索225條,立案252件,批評教育和處理257人,挽回經濟損失6676萬余元。
整治“三資”頑疾,既要治標,更要治本。盤活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是規范“三資”管理的目標。惠城區紀委監委壓緊壓實各鎮(街道)黨(工)委履行主體責任,激活“三資”增值潛能。
下一步,惠城區紀委監委將持續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作為“專項中的專項”,嚴肅查處背后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讓村級小微權力“曬”在陽光下。
龍門縣紀委監委
治懲防一體發力
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感謝紀委幫我們拿回了應得的征地款,困擾多年的問題終于解決了!”龍門縣一位村民激動地說。近期,龍門縣紀委監委嚴肅查處了某村民小組原組長胡某挪用征地補償款案,并將被挪用的征地補償款發放至村民手中。
近年來,龍門縣紀委監委聚焦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問題,“治、懲、防”一體發力,大力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
“有的村對農村集體‘三資’情況底數不清,資源利用情況不明,為‘蠅貪蟻腐’的滋生提供了空間。”龍門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針對這一問題,龍門縣紀委監委直擊病灶,推動深入開展資產資源“描邊上圖”工作,完成土地、建筑物等資源資產的平臺登記和描繪邊界,實現集體合同與集體資產資源的有效銜接,每宗資源資產權屬、現狀、收益如何均一目了然。
底數摸清后,龍門縣紀委監委通過全面起底,清查隱蔽合同,為村集體增加經濟合同收入5089萬元。通過督促收回租金或分紅、追回被挪用資金等不當使用村集體資金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846萬元。
懲治基層腐敗,規范“三資”管理。2024年以來,龍門縣共處置農村集體“三資”和小微工程相關問題線索111條,立案138人,追繳金額510.45萬元,持續保持嚴懲“蠅貪蟻腐”的高壓態勢。
結合案件暴露出的問題,龍門縣紀委監委深化以案促改促治,針對發現的問題,既推動立行立改解決一批,又深挖問題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2024年以來,龍門縣紀委監委督促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制度機制28項,在全縣實現“銀農直聯”資金支付審批系統全覆蓋,積極推廣村集體二維碼收款功能,與銀行協商減免二維碼使用手續費,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透明化、規范化、法治化,筑牢“防”的堤壩。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持續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嚴肅查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違紀違法案件,守護好村集體的‘錢袋子’,切實維護群眾利益。”龍門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本版文字 記者袁暢 通訊員惠紀宣
本版圖片 市紀委監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