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戶外連續性LED顯示屏、吸光率達99.99%的超黑膜材料……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在惠州交相輝映、同頻共振,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應用場景不斷誕生,處處涌動著無限生機與活力。
創新是第一動力。目前,惠州通過健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逐步夯實“熱帶雨林”式科創生態,有力支撐惠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第一季度,惠州規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2.2%;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1.0%;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23.2%。
平臺賦能
成功轉化一批科研成果,孵化一批科技企業
惠東黃埠,大海之畔,群山之巔,隨著一架無人機緩慢升空,鏡頭里出現一片紅色外墻基調的建筑群,墻上的中國科學院院徽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這是被譽為“國之重器”的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HIAF和CiADS)。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而創新的根本源泉在于基礎研究?。隨著一些大院大所、重點實驗室陸續落戶,惠州的創新“蓄水池”不斷壯大,為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以“兩大科學裝置”為例,HIAF團隊通過不懈努力,突破關鍵瓶頸,在極快速率非諧振加速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CiADS于2027年建成后將成為國際上第一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不止于此,“兩大科學裝置”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并在惠州“沿途下蛋”,將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核孔膜等一系列最新科技成果在惠州轉化。
東江實驗室建設步入新階段。依托“兩大科學裝置”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儲能等產業優勢開展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經過5年多建設發展,東江實驗室建設11個高水平科研平臺,突破30余項國內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
作為重點科研平臺,“兩大科學裝置”和東江實驗室正在逐步發揮強大的科研功能,賦能惠州科技產業發展壯大,特別是先進核能、核技術應用、新型儲能等領域已實現多項原創性創新成果突破,推動一批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孵化一批科技企業。
創新平臺支撐能力持續提升。我市新修訂《惠州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惠州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面向“2+1”現代產業布局培育更多高水平創新平臺。目前,全市擁有7家省重點實驗室、1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4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技術攻關
一批重點技術或攻關項目取得突破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智能手臂”通過視覺識別系統精準定位,自動抓取模板,即時整齊堆疊……在位于大亞灣的惠州市金百澤電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廠內,不同類型、不同性能的創新產品,始終以這種規范、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快速交付客戶。
“我們一直把技術研發和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惠州市金百澤電路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經理陳春介紹,公司長期專注電子互連產品及技術,聚焦電子產品研發和硬件創新領域,可提供印制電路板、集成產品開發、制造,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服務。
該公司一樓產品長廊的“專利墻”上懸掛著一排排專利證書、發明專利和專利優秀獎,涵蓋電子信息、工業控制、智能硬件、低空經濟等領域,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創新實現國產化替代,專注技術的“含智量”還在不斷上升。
在惠州,正是有像金百澤這樣的一家家重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的企業聚沙成塔,一批重點技術或攻關項目才取得突破,提升了企業生產和產品的科技含量,也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通過科技企業的培育、重點科研平臺的打造,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
據了解,我市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近五年平均增速居珠三角第一,高企2024年增量占全省增量的四分之一,存量高達369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721家。億元以上高企、擁有Ⅰ類知識產權高企數量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近年來,惠州面向“2+1”現代產業集群,圍繞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新材料、低空經濟等領域,以揭榜掛帥、競爭擇優等方式,每年堅持組織實施市重點領域研發項目,支持科技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金融加持
全市推廣“創新積分制”,企業憑“創新積分”可貸款
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記者走訪廣東省聚德數智裝備有限公司一樓生產車間發現,10多臺大型涂布設備一字排開,構成一條完整的涂布生產線。不遠處,幾名技術人員一邊仔細調試設備,一邊完善產品涂布技術整體解決方案。
該公司一直堅持深耕涂布工藝領域,可提供涂布技術、產品、設備生產、銷售及整體解決方案等一站式服務,產品覆蓋新材料、新能源、薄膜材料、紙張、金屬箔材等多個行業龍頭客戶。
“公司研發人員占比30%,研發費投入占比15%以上。”廣東省聚德數智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曉春介紹,公司有著長達27年的技術、經驗和配套供應鏈體系積累,由于產品覆蓋領域廣、工藝要求高,研發投入較大。
目前,該公司已申請擁有60余項專利,并保持以每年申請25項專利的速度遞增。研發技術成果的“井噴”讓企業得以“數據”代替“擔保”,將企業的創新能力轉換成銀行貸款額度。去年,公司憑借87.52的創新積分,順利從銀行獲得500萬元貸款。
科技創新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迭代速度快的長周期活動,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更需要一整套安全穩定的金融服務支持。去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力度,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2024年,我市出臺《惠州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措施》,組建首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發起成立惠州市科技金融聯盟,建立全市科技投資種子庫。支持仲愷高新區開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推動12家銀行、1251家科技企業入駐積分平臺,累計超過1000家企業通過創新積分平臺獲得專項貸款或授信1205.34億元,精準扶持科技中小企業602家,促成貸款33億元。
科技部自2020年起在國家高新區以試點形式探索建立“創新積分制”,今年市科技局面向全市推廣“創新積分制”,進一步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
企業“創新積分制”主要通過客觀的指標數據,對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進行精準畫像,讓企業創新數據轉化為金融投資機構看得懂的“財務數據”。
銀行把企業“創新積分”評價結果作為信貸風控模型的補充,將企業創新能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授信額度,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
“創新積分”賦能金融產品,推動創新力與融資力雙向轉化。“企業憑借‘創新積分’可以獲得投融資,這對企業是一種巨大鼓舞,有利于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惠州奧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文去年就嘗過甜頭。
我市還引導金融機構推出眾多“創新積分制”專屬配套產品。例如,銀行出臺“科技信用貸”“創新積分貸”等金融產品,實現銀企精準對接、獲取政府惠企政策等多種功能,讓數據多跑腿,為企業減負增效。
在金融活水的持續滴灌之下,惠州科技企業群正在迅速壯大,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
記者劉豪偉 通訊員譚立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