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產線引入AI賦能生產制造。記者朱金贊 攝
從車間產線一個項目、一條產線的改善提升,到整個企業的研發、運營提質增效;從TCL“二次涂膠AI防錯”每年節省數百萬元成本,到光弘科技以AI突破貼裝瓶頸,實現準確率達99%的“無人值守”產線蝶變;從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到新能源電池產業,再到千行百業……一場從產線躍遷到生態重構的“智造變革”正在惠州制造業中進行。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積極培育工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對制造業大市惠州而言,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當下可為、未來可期。在2025年的制造業賽道上,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惠州制造”新范式。
◆從產線到運營
AI賦能企業提質增效
2024年,TCL電視銷量達2900萬臺,居全球品牌第二、中國品牌第一。亮眼的數據背后,是惠州超高清視頻顯示企業積極擁抱AI等新技術,競爭力持續提升。
走進位于仲愷高新區的TCL惠州液晶產業園,濃濃的科技元素和智能化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如沐春風。
“TCL非常重視智能化運用,通過AI賦能生產制造,實現生產流程、供應鏈管理、運營及辦公智能化,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并節約生產成本。”TCL實業流程與數字化轉型中心技術平臺部部長張顥庭告訴記者。
以生產過程中的“二次涂膠AI防錯”項目為例。在傳統的操作中,TV底涂與屏保壓工藝存在漏檢風險。一旦發生漏檢,會導致屏幕脫落、返工成本高、品牌受損,需事后追溯和增派人力二次檢查。
在引入AI后,可采用AI視覺技術實時捕捉產線員工操作,精準識別漏涂、漏保壓等異常,實時發出警示并提供標準化操作指導,確保100%攔截異常操作,規范員工流程。張顥庭深有感觸地說:“僅這一個項目,每年就可以為企業節約數百萬元生產成本。”
不僅是在產線,在企業日常運營方面,AI也在“大顯身手”。
為推進運營智能化,TCL開發了“泛智屏ChatBI”項目,這是一個基于AI大模型的對話式分析平臺,能將口語指令轉為數據分析,生成精準結果及圖表,助力決策。張顥庭說:“這個平臺的創新點在于利用AI大模型,業務人員可直接以自然語言交互數據,無需專業技能。”
目前,該平臺已應用于泛智屏經營場景,研發私有化大模型引擎,實現快速經營分析與市場洞察,開啟數智化運營新紀元。“AI技術正在為制造業帶來深刻變革。因為在生產流程、產品質量、研發創新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AI都展現了其獨特優勢。”張顥庭坦言。
◆從制造到“智造”
AI破解企業瓶頸難題
“0.3mm×0.15mm!”這是手機上一個零件的尺寸,細微如塵,肉眼難辨。將這細如發絲的零件準確地貼裝在電路板上,被稱為表面貼裝技術,是手機生產的一個步驟。
長期以來,這樣精細的上料環節,從掃描條碼到手工安裝,完全依賴人工操作。人工操作不僅效率低,出錯率也較高。在很多生產環節都實現了全自動化的時候,這個上料步驟的自動化技術瓶頸卻久攻不下。
但如今,在AI的賦能下,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這一流程已被智能機器全面接管。
“早在多年前,我們就開啟了數字化轉型。隨著技術浪潮奔涌,AI應用場景在光弘科技日益廣闊。”光弘科技技術中心總經理閉永利介紹。
依托數字化轉型積累的數據基礎與AI強大的算力、深度學習能力和精準算法,原本需要人工反復核對材料、確保連接精準的復雜流程,如今嵌入了AI系統的智能機器已能自主完成。智能機器首先依據生產需求,快速、準確地判定所需材料,隨后指令自動化機器奔赴倉庫取料,并精準對接生產線,將細如發絲的零件準確對接到面板的孔位上。
“就像在顯微鏡下穿針引線。”閉永利打了個比方。在這一過程中,AI通過對機器的精準控制,讓機器能夠快速、精準地取料、上料,不僅有效規避了人為差錯,生產效率和識別準確率更是得到大幅躍升,充分彰顯AI在生產制造中展現出的強大優勢。
“我們已經在一條生產線運用這項技術,原來的雙人崗位如今實現了‘無人值守’。”閉永利介紹,自動化機器選料的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9%。準確率的提高,相應的結果是,不良品率和返工率的減少,從這個意義上說,表面貼裝技術生產實現質的飛躍。
這背后,是一系列精細步驟與智能賦能的協同。AI賦予機器“智慧”,使其具有人的智慧,又有器械的精準。身處這場技術變革浪潮之中,閉永利深切體會到“日新月異”的沖擊感。“技術的革新,是挑戰更是機會。”閉永利表示,公司將持續加大研發與投入,緊跟技術前沿,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保持競爭力。
◆從運用到普及
AI在制造業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
惠州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西贛鋒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專注高端聚合物鋰電池研發生產,產品豐富,覆蓋多領域。如今,它已成為國內生產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產品鋰電池的關鍵基地。
“今年的以舊換新政策加入了手機、平板等3C產品,直接帶旺了這些產品的銷售和對消費鋰電池的需求。目前,惠州基地的訂單非常飽滿。”江西贛鋒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惠州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海燕說。
走進位于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的惠州贛鋒鋰電,只見園區里車來車往,一片繁忙,各個生產車間內更是馬力全開,“春耕”正酣。在繁忙的生產中,AI助力企業輕松應對,更顯從容。
“AI賦能減少了人力,提升了效率。目前,AI在生產設備控制和物流領域應用深入。”肖海燕介紹,比如在生產控制上,AI降低人員依賴,實時監控設備,降低停機可能,提升效率。AI能自動分析參數,自主快速決策,整個流程高效完成。
不過肖海燕也表示,AI目前還處于前期探索階段。要實現大規模、成熟應用,AI需歷經多個階段的長期驗證,還需要海量數據支持。由于人才與技術不足,短期內全面應用不太現實。“但我相信,未來AI在制造業的應用場景肯定會越來越多,AI也會越來越普及。”肖海燕說。
惠州市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高級經濟師萬全球也持相同觀點:“惠州有良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同時,厚實的制造業家底為AI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這幾年,一大批惠州龍頭企業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引入AI技術,通過智能化裝備提升生產效率,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算力基礎。去年12月,投資超百億元的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這是大灣區首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全國領先、超大規模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單體項目,為大灣區提供算力支撐,帶動我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同時,我市出臺《惠州市數字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大力推進算力產業發展應用。市級資金每年安排2000萬元,對購買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內智能算力服務,年度購買合同額(不含稅)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按照算力服務合同實際支付金額不超過20%給予算力用戶補貼獎勵,每家企業每年獎勵額度不超過200萬元。
“這一系列舉措都將有力地推動AI在制造業中的運用和普及,我相信AI將進一步重構惠州制造業生態,助力惠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萬全球表示。
記者劉煒煒 黃桃 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