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深莞惠紅色干線的竣工企業惠州市杰準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許文昌 攝
日前,惠州市重大項目集中竣工活動在全市7個縣(區)同步舉行,惠陽分會場設在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30宗項目宣布竣工,總投資68.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20宗,達產產值將達70.7億元。今年,惠陽區新引進產業項目352宗,新動工項目102宗,新竣工項目41宗。
30宗項目集中竣工促產業結構優化
項目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今年,惠陽區全力以赴抓項目、促投資、穩增長,經濟總體呈現逐季回升、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預計全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超350億元。
惠陽區深化落實全權全責推進、全生命周期服務、全要素保障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機制,通過優化項目服務,加快推動項目建設。
今年,44宗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1.19億元,超過時序進度9.9個百分點。全年新動工項目102宗,總投資158億元;新竣工項目41宗,總投資139.2億元。
此次集中竣工的30宗項目中,既有帶動產業發展的工業項目,也有保障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還有增資擴產項目,將有力促進惠陽產業結構優化和提質升級,為惠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項目為王,產業為先。今年,惠陽區重繪制造業版圖,將打造電子信息產業“智造高地”、加快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百億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按照既定謀劃,惠陽區沿著高端制造和綠色低碳“一高一低”兩大產業方向落實藍圖規劃。今年新引進產業項目352宗,計劃總投資112.2億元,預計達產產值408.4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63宗,計劃投資額23.17億元;新能源產業26宗,計劃投資額25.11億元。
深惠協同發展堅定企業投資惠陽信心
此次竣工活動在惠州市杰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準科技”)醫療零部件及產品組裝項目現場舉行。項目位于新圩鎮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屬于惠陽區謀劃的深惠協同發展區。
今年,惠陽區提出舉全區之力在臨深片區打造100平方公里的深惠協同發展區,其中產業空間不少于50平方公里,作為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改革創新的試驗場,努力承擔起惠州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都市圈發展“橋頭堡”功能。
杰準科技的落地正是協同發展的結果。其來自深圳龍崗,與惠州惠陽毗鄰。項目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生產,于2023年1月動工,2024年11月完成竣備。目前現場已有部分設備進場,預計2025年1月完成設備安裝并試投產,投產后預計產值5億元,新增勞動崗位約200個,稅收約2000萬元。
“從項目的初步規劃到落地審批,從政策支持到實際服務,市、區兩級政府為我們提供了全面、細致、高效的服務。”杰準科技項目負責人劉廣超說,“特別是在土地使用、環保評估、資金政策等方面,政府的高效服務為我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我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片投資的沃土。在這樣的環境中,企業的信心更加堅定。”
全生命周期服務助項目建設工期壓縮至18個月內
在惠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行動”之下,“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含義越來越具象化。
12月26日,“惠陽商館”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招商超市”“惠商管家”和“助商幫手”3個模塊,覆蓋企業入駐全流程,將解決企業在落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踐行“以真心換信心、以真情換感情、以真干換實干”服務理念,惠陽區創新出臺“優營商100條”“國土15條”等系列改革措施,推動實現“跨市辦電”“竣工即交證”“抵押即交證”等一批利企政策,217個“跨城通辦”政務服務事項覆蓋深圳各區,項目建設整體工期壓縮至18個月以內,建筑許可實際辦理時限壓縮至60個工作日。
廣東道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包裝材料產業項目也是此次的竣工項目之一,2023年4月啟動了一期項目建設,總投資額5.5億元,建設8條先進智能化生產線。
“項目啟動之初,政府部門就成立了項目服務專班工作群,協助項目手續的辦理,提供政策咨詢等,一有疑惑,群里的工作人員及時解答,協助我們處理。”廣東道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經理鄒雪輝說,現在項目已有兩條生產線在試運行,兩條正在安裝中。全面達產后預計實現產值12億元。
歲末年終,既是一年收官之時,又是新一年的開局之機。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惠陽打好“主動仗”,做好“提前量”,已開始深入推進“十五五”重大項目謀劃,目前共編排重大項目174宗,計劃總投資1488億元。
惠陽區委書記譚星海表示,將以本次全市重大項目集中竣工活動為契機,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機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聚焦項目、全力攻堅項目、全心服務項目,努力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經濟發展等領域實現更大突破,為開創惠州現代化建設工作新局面貢獻惠陽力量。
惠陽區委副書記、區長何國斌表示,將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落實網格化服務機制,堅持以“跑業務”的姿態主動靠前幫助企業拉訂單、降成本、提效益、解難題,全力打造更加優越的投資環境、發展環境、生活環境。
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陶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