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一個衣著單薄、神情恍惚的年輕女子在惠州市小金口金龍大道某商鋪前徘徊。周邊商戶察覺其連續多日未離開且未攜帶手機后,主動報警。小金口派出所民警迅速抵達現場,發現該女子存在溝通障礙,立即啟動“警救聯動”機制,將其護送至惠州市民政局直屬的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令人欣慰的是,僅用33小時,救助服務中心和公安部門便通過科技尋親手段確認女子身份,并聯系到其遠在外省的父母。4月1日清晨,這對年過五旬的父母跨越千里趕到惠州,與失散九年的女兒相擁而泣。事后,家屬向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贈送錦旗致謝,稱贊“救助之恩永難忘,愛心奉獻感人心”。
發現與報警:基層治理織密“安全網”
此次救助的成功,離不開市民的善意與基層治理的高效聯動。商戶李先生回憶:“她連續三天在店門口徘徊,雖然不說話,但眼神里透著無助”。正是群眾的警覺和主動報警,為后續救助提供了關鍵線索。接警后,小金口派出所迅速響應,民警通過耐心溝通初步判斷其為失散人員,隨即將其移交至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惠州市近年來構建的“網格化+救助”體系在此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3500余個基礎網格形成“群眾發現-網格上報-部門聯動”的高效鏈條,實現“小網格服務大民生”的治理效能。
科技賦能尋親:33小時創造團圓奇跡
面對身份不明的受助者,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展現了專業能力和溫情服務。中心負責同志介紹:“我們第一時間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比對信息,并同時在‘全國救助尋親網’發布協查。”經過技術篩查,初步鎖定女子戶籍信息后,工作人員連夜聯系其戶籍地民政部門及派出所,最終確定其為九年前因智力障礙走失的饒某。
為保障受助者權益,救助服務中心安排女性工作人員全程陪護,專業社工同步開展心理疏導。社工黃小草回憶:“她起初蜷縮在角落,我們輪流陪她聊天,提供干凈衣物和熱餐,逐漸讓她放下戒備,打開心扉。”這種“物質保障+心理干預”的雙軌救助模式,成為惠州社會救助的創新亮點。
九年離散終團圓:一面錦旗背后的民生堅守
4月1日,救助服務大廳內上演感人的一幕。饒某父親推開門的瞬間,一眼認出闊別九年的女兒,兩人相擁而泣。“沒想到這輩子還能找到女兒!”這位樸實的父親幾度哽咽。據家屬透露,饒某當年因智力障礙走失,家人尋找無果,直至在惠州民政救助系統的助力下,得以重聚。
4月7日,家屬專程送來錦旗致謝。這面錦旗不僅是對個案成功的肯定,更是對惠州社會救助體系的認可。數據顯示,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近三年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500多人次,幫助220余名長期滯留人員成功尋親,尋親成功率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長效機制:打造“有溫度”的救助體系
惠州的救助實踐,為新時代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創新樣本。惠州市通過構建“1+N”救助網絡(1個市級中心+4個縣區救助管理站+2個救助服務站),實現救助服務全域覆蓋;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打通民政、公安、衛健等20多個部門的信息壁壘;引入專業社工團隊,提供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等延伸服務。
“救助工作不僅要解決生存問題,更要修復社會關系、重建生活希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目前惠州正在探索建立救助對象跟蹤回訪制度,對成功返鄉人員持續提供心理援助、技能培訓等服務,確保救助成果長效化。
九年離散,終得團圓。這起事件既是惠州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注腳,也彰顯了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效能。從群眾警覺到網格響應,從科技尋親到心理干預,惠州用行動證明:“讓每個流浪者回家”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座城市對民生底線的堅守,對社會溫度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