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全省首個以地名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惠州市地名文化公園正式竣工啟用。這是一個集惠州地名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書畫藝術、攝影藝術、東平窯陶瓷工藝、東坡文化、慈善文化、福彩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文化地標,也是廣大群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露天地名文化博物館。
▲正入口的平臺中嵌入4米多長的青花瓷西湖景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地名有文化、有歷史,要把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放在更重要位置。202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地名管理條例》,強化對地名文化傳承、保護和挖掘。地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是社會風貌和時代演進的重要見證,具有歷史文化、審美符號等多重價值。了解一座城市,往往從地名開始。惠州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挖掘惠州深厚的地名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地名文化公園是保護和傳承惠州地名文化,提高公眾對惠州地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該公園由惠州市民政局與惠州學院聯合共建,市民政局負責投資、設計、建設,惠州學院提供學校正大門右側閑置廢棄多年的土地作為建設場地。項目從2022年10月起立項、報建、設計等,2024年經市政府批復同意,同年6月動工建設,2025年1月10日竣工。總投資約390萬元從福彩金中開支。整個場所南北長約230米,東西最寬處約50米,占地9000多平方米。公園廣場是惠州地圖形狀,精選70多個具有惠州特色的“五類地名”:歷史人文古色地名、綠色生態地名、紅色革命地名、藍色海洋地名及工業地名,為市民提供一個了解惠州歷史、感受地名文化魅力的新平臺。惠州學院是惠州轄區內綜合性高等院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把文化公園建設在這里,更有利于地名文化的傳播。
▲紅色革命地名
▲藍色海洋地名
▲工業地名
▲三杰亭
▲福彩亭
地名文化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整體規劃布局“精”,充分凸顯地域性。地名文化公園在規劃布局上,以南北方位為軸線,以“惠州地圖”的總體形狀作為公園廣場的核心建筑,以“東江、西枝江”為公園小道聯通全園的地名景點。公園內設置了兩座精巧別致的六角亭。一座為“福彩亭”,宣傳福彩公益文化理念;一座為“三杰亭”,紀念廖仲愷、鄧演達、葉挺三位惠州籍革命先烈。連接惠州學院的地名文化墻長88.7米,設計成為書卷式的文化長廊,對應36個地名故事配上攝影圖片,主要展示各縣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惠州地名景點。
第二,地名景點設置“巧”,充分融入標志性。圍繞橋堤、小道、亭子、河流等,錯落有致分布惠州的名山大川、江海河瀑和有特色的工業地名等。首批遴選的七十余處標志性地名,巧妙融入其中。如東江、西湖、巽寮灣、雙月灣、三門島、澳頭港、羅浮山、南昆山等按一定比例以泰山石材料來展示山體。公園的主景區也就是文化廣場,以惠州地圖形狀作廣場的鋪裝,并設置彩色的燈光帶環繞,晚上亮燈惠州地圖在公園中熠熠生輝,美輪美奐。有特色的地域“河流”如東江,用鵝卵石鋪成具有流線形的主園路,湖泊、水庫用不銹鋼線條結構模擬水紋,大大小小湖名漂浮其中。公園山脈模型、波瀾起伏的草坪加石頭刻字做象征表達,配以古香古色的牌子附上文字說明。
第三,設計觀感體現“雅”,充分凸顯文化性。這是一個以地名文化為核心,融入園林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生態環境等眾多元素,讓人們快速了解惠州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觀,以及歷史中具有較大影響的人物、事件、建筑的文化內涵。在地名文化中,融入了書法藝術、北宋年間的東平窯陶瓷文化、東坡文化等惠州文化元素。如:公園主入口鑲嵌在正面底座的青花瓷陶瓷工藝作品惠州西湖就是惠州本土工藝大師制作的。67米長的東坡文化墻也是一大亮點,深入挖掘蘇軾寓惠2年7個月發生有標志性事件,請本土畫家繪圖燒制瓷畫作品,配以地名故事。
▲近百米的地名文化長廊由當地書法家書寫,由東平窯工藝燒制成青花瓷板,地名文化故事是拉絲黃銅鐫刻,經久耐用,精致耐看
▲古村古跡地名
▲山脈:設置用泰山石制作的羅浮山,蓮花山,九龍峰,烏禽嶂,南昆山模型
▲晚上燈帶亮起,惠州地圖熠熠生輝,美輪美奐
▲67米長的東坡文化墻也是一大亮點:深入挖掘蘇軾寓惠2年7個月發生有標志性事件,請本土畫家繪圖,用陶瓷燒制,每幅畫配一個地名故事
來惠途中寫惠州的第一首詩——《舟行至清遠縣,見顧秀才,極談惠州風物之美》;
來惠后作的第一首詩——《宋紹圣元年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寓惠第一個住所——合江樓;
來惠后在惠州西湖規劃建設的第一個民生工程一一兩橋一堤(西新橋、東新橋、蘇堤);
來惠后為廣州引入自來水工程;
品嘗惠州太守東堂前將軍樹的荔枝,寫下寓惠最著名的一首詩《惠州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