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今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中別具特色的“童夢星工廠”燈組。記者周智聰 攝
圖中:鵝城大橋燈光秀將現代化科技藝術思維與惠州文化元素相結合,呈現一場熠熠生輝的視覺盛宴。記者鐘暢新 攝
圖下:今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將東坡文化與現代燈光技術完美融合。記者鐘暢新 攝
今年春節期間,經過改造提升的龍門谷行街區域亮燈。記者侯縣軍 攝
美麗的惠州市區水東街夜景。 記者鐘暢新 攝
璀璨奪目的淡水墟文化特色街區。記者許文昌 攝
鵝城大橋燈光秀展示新發布的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標識、西湖新春燈會、淡水墟文化特色街區AI科技光影秀、龍門永漢“豹貓小鎮”……今年以來,惠州文旅亮化工程紛紛亮相。這是一場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城市美學的探索實踐。科技光影重塑城市夜色,帶動夜間經濟蓬勃發展,進一步提升惠州城市品質。
如今,文旅亮化工程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以及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背景下,惠州如何更好地運用科技光影,進一步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城市品質?
01 新“光”景
科技光影重新定義城市夜色
今年以來,惠州的夜空被科技光影重新定義。在遍布城鄉的科技光影秀中,這座嶺南名郡的城市活力愈發可觸可感。
“在惠州,連橋都是愛你的形狀。”當東江兩岸華燈初上,橫跨東江的鵝城大橋便以光影編織浪漫,用璀璨的方式向城市告白。今年以來,這座“戀愛腦”大橋通過動畫視頻燈光秀,以現代科技演繹惠州千年古城文化,吸引人們紛紛打卡。
除了鵝城大橋燈光秀,今年的惠州西湖新春燈會也特別值得一提。燈會以“不辭長作嶺南人”為主題,將東坡文化與現代燈光技術完美融合,為人們呈現一場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視覺震撼力的盛宴。
據統計,今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自正式亮燈到元宵節這段時間,共接待游客高達169萬人次,其中亮燈時段接待游客82萬人次。在國外留學的游客周彤春節期間回惠州探親,特意到西湖觀賞花燈,“花燈很驚艷,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現代科技光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相隔不遠,作為國家級夜間消費集聚區的水東街,也通過“光影+商業”模式打造“東坡夜宴”場景,商業與文化深度融合,印證了“光影引流—場景留客—消費轉化”的閉環,在流動的光影騎樓長廊下,商業文明、百年歷史繁華再現。
這樣的新“光”景,正從惠州市區鋪展到城鎮、鄉村,不少市民游客發現,惠州城鄉的夜晚越來越光亮、絢爛。
“一河一城品千年,我在淡水等你”字幕、海底世界畫面、會眨眼的萌寵圖案交替出現……今年春節,在惠陽淡水墟文化特色街區壩尾街,游客紛紛被街區入口滾動的“光影魔球”吸引。
通過現代光影技術及年貨節等精彩活動,這個老舊街區重現淡水商埠鼎盛時期的市井百態。游客們不僅感受到老街的歷史文化底蘊,還通過數字夜游,體驗到歷史文化與夜間經濟的融合。
越來越多的新“光”景在博羅羅浮山、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龍門古城谷行街、永漢“豹貓小鎮”,惠城橫瀝墨園村等地出現。經過改造提升的景觀和場景,在五光十色的燈光映照下,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韻味。夜晚的游園會、燈光秀、演藝節目成為拉動文旅消費的引擎之一,重新書寫惠州的文旅篇章。
惠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朱云表示,這場從城市到鄉村的“光影革命”,正是惠州以科技為筆、文化為墨,重新定義城市夜色與夜間經濟的真實寫照。在“百千萬工程”推動下,惠州這座千年古城正用科技光影描繪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光”景。
02 新趨勢
光影藝術塑造城鄉新貌
隨著技術革新與人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夜間經濟已從節慶的點綴躍升為文旅消費的核心載體之一。
業內人士表示,智慧燈光系統、全息投影、虛實融合等光影技術規模化應用,讓夜間經濟突破物理限制,創造出更具敘事性的文化場景,激活歷史記憶,尋找情感共鳴。這些變化拉長了夜間經濟的時空鏈條,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新業態。
據水東街運營方介紹,今年以來,水東街客流量持續增長。街區燈火璀璨,煙火氣升騰。不少商家表示,在客流增長的帶動下,營業額持續提升。“特別是晚上,游客特別多,今年春節假期比往年都火爆。”
在光影技術助推下,夜間經濟正成為連接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的關鍵樞紐。
“過去一年,淡水街道致力于融合‘文旅商’發展鏈條,以淡水老城文化為核心改造淡水歷史文化街區,通過空間改造、商鋪升級、燈光亮化等措施,打造集時尚與傳統、惠陽名優特產展示、客家美食、休閑購物于一體的淡水墟文化特色街區。”惠陽區淡水街道辦事處主任利敏介紹,淡水街道整合村集體用地打造夜間經濟集市,既盤活閑置資產、增加村集體收入,又為流動攤販提供合法經營場所,也為市民提供了文明有序的休閑娛樂場所。
“尋貓之旅”出圈之后,永漢鎮結合這一熱門IP,推出以“尋貓之旅”為主題的永漢光影藝術季。通過“光與影”“藝術與科技”“現實與夢幻”的巧妙結合,將貓咪的可愛形象與光影藝術完美融合,呈現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帶旺溫泉、民宿等業態。
永漢光影藝術季不僅是帶動夜間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次有益嘗試,更是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關于城鎮發展與城鎮美學的探索實踐。
“永漢成功將產業、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與城市美學有機融合,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和方向。”參與永漢“豹貓小鎮”設計的北京清美道合規劃設計院聯席院長王天認為,城市更新不僅僅是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建筑的改造升級,更是對城市文化內涵和品質的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視覺美學系統的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精心設計和規劃,將藝術元素融入建筑、景觀與廣告招牌等場景,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與時代精神,打造出具有獨特美感的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我市夜間經濟營業額相比往年增長30%,惠州西湖花燈亮燈時段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達32%。一串串數字印證了一個道理:科技光影不僅提升了游客的游覽體驗,還延長了街區、景區營業時間,促進夜間經濟的發展。
03 新思考
“光影+科技”如何趨利避害
讓科技光影打造美好生活,續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這在國內外并不鮮見。浙江余村,聲、光、電、水、火、影、音的交相輝映,給人留下難忘的文化體驗,也使得田陌有神韻,詩落云水間;西班牙巴塞羅那,奇幻建筑巴特羅之家燈光秀采用先進算法與生成式視覺技術,給觀眾帶來沉浸式視聽盛宴。
今年春節期間,惠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余小倫到潮州古城、“瓷都”景德鎮調研發現,兩座城市的光影藝術非常吸引人。“這兩座城市的老城區很熱鬧,以滿滿的中國風為主調,舊街區修舊如舊,主要用燈光、軟裝和氣氛來塑造,兼具商業味道和文化氣息。”
光影設計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文化表達的創新。當前,許多城市的亮化工程項目存在設計理念雷同、燈光效果單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問題。我市一名參與街區改造的工作人員表示,某些亮化工程中的光影秀,初始或許還能吸引眼球,但時間一久,不僅容易讓人的觀賞興趣降低,還有可能帶來審美疲勞。
“光影+科技”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究竟該如何趨利避害,才能達到改善人居環境與游覽體驗,吸引人氣,集聚煙火氣的目的?余小倫建議,統一規劃打造惠州府城和歸善縣城兩個古城,完善公共設施,提升綠化、燈光、公共雕塑、藝術裝置、古建筑包裝等品位。
“亮化項目要保持持久活力,必須強調創新與文化的融合。”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教授認為,我市亮化工程項目應當“專而精”,并以本地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人文故事為基礎,通過巧妙的燈光布局和創意設計,將這些元素融入其中,使夜景成為文化表達的媒介,成為城鄉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
文旅亮化工程材料的選擇以及燈光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也備受關注。“亮化工程要平衡藝術表達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合理布局、適度亮化,不能影響居民生活。”不少環保領域專家認為,在亮化工程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光源節能、低碳、環保的要求,同時避免過度亮化造成光污染。另外,還要建立完善亮化工程的維護機制,定期檢查、維修照明設備,確保項目能夠長期穩定地發揮效益。
隨著“百千萬工程”和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扎實推進,越來越多的鄉鎮、村居正用科技、藝術點亮“新圖景”。從“萬家燈火”到“城市美學”,再到“百姓工程”,攜帶著文化基因的科技光影,在深入惠州城鄉肌理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更迭。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以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為牽引,推進“江湖一體”“兩灣聯動”,守護好、利用好惠州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稟賦,推動北部、中部、南部協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光影藝術賦能城市品質顯得更為重要。
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惠州)建筑藝術計劃國際學術顧問團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筑師孟建民認為,除了傳統的建筑設計手法和理念,他特別期待看到科技力量的加入。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百千萬工程”以及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提速,具有“嶺南味、鄉土氣、時尚感、未來范”的杰出作品將點亮引領區乃至惠州廣大城鄉,傳播惠州城市品牌,講好惠州故事。
記者手記
點亮城市美好未來的
“關鍵一筆”
今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中,主辦方開展“童夢星工廠”燈組征集活動,收到一千多幅充滿創意和童趣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展現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美麗惠州的濃厚感情。
科技光影重塑城市夜色,帶動夜間經濟蓬勃發展,不僅是一種消費形態的更迭,也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期盼。
“白天忙生活,夜晚享生活。”當夜幕降臨,科技光影正讓城鄉大地煥發出別樣生機與魅力,它不僅提升城市品質、傳播城市品牌,也成為點亮城市美好未來的“關鍵一筆”,讓越來越多的人在流光溢彩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馨。
在今年的市兩會上,“江湖一體”提升城市品質、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等引發熱議,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深化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的實踐,在惠州方興未艾。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意的持續涌現,光影藝術下的夜間經濟將更加注重體驗的深度與情感的共鳴,利用高科技手段活化傳統文化,持續為城市夜生活增添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經濟活力,提升城市品質。這樣的愿望,藏在每個普通人抬頭看見的那一片溫暖星光里。
記者侯縣軍 周智聰 劉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