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引進一大批好項目大項目,不斷積蓄發展新動能。這是惠州港口海上風電項目。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惠州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吸引更多人才來惠就業創業”……市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為惠州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言獻策,助力惠州做優經濟質量、做強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能級,加速邁向萬億級GDP城市行列。
關鍵詞:集群化發展
培育打造若干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惠州經濟大盤穩健。經濟總量穩步上揚,接連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兩大支柱產業加速邁向“萬億級產業集群”,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國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先進產能接續釋放,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提供強勁動力,這是惠州經濟行穩致遠的支撐所在。
生命健康產業是惠州“2+1”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昆山、羅浮山生態資源豐富,是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的理想之地。”在市人大代表、博羅縣臺胞臺屬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邱新造看來,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建議以此為基礎,推動引領區生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支持,推動生命健康產業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質生產力賽道。
市政協委員、市藥學會會長江鵬認為,隨著醫藥電商快速發展,中醫藥產業發展遇到瓶頸,建議結合產業發展新動態、新機遇,積極打造三大基地,助力惠州中醫藥產業實現彎道超車:一是打造羅浮山醫藥電商基地,重現線上“洞天藥市”;二是打造羅浮山康養會銷基地,助力康旅產融合;三是打造港澳藥品跨境生產轉移基地。
“隨著中醫藥知識推廣,群眾對中醫藥治療的認同和需求逐漸加大,中醫藥在保障群眾健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市人大代表、博羅縣物資供應有限公司辦事員徐軒君建議推動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完善中醫醫療機構布局,確保中醫藥服務廣泛覆蓋,加強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等機構的中醫科建設。
定位在縣域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是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載體。2024年,惠州有4個產業集群入選廣東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在我市開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促進工作時機成熟且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提升我市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水平?市政協委員、惠陽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惠州市委會副主委余丹建議,因地制宜培育打造若干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制定和完善我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專項扶持政策,聚焦集群主導產業,加大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力度,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激發集群協同創新活力。”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市政協委員、市緣迪珠寶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樹東介紹,惠州四角樓地區的寶石加工業在國際市場上也頗有名氣,已自發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鏈,是中國乃至世界彩色寶石飾品制造基地及世界彩色寶石原料集散地、貿易源頭,“建議把珠寶產業作為惠州重點發展的傳統產業之一,籌建四角樓國際彩寶交易中心,積極發展會展經濟,以‘會’興城,以‘展’聚力,以產業鏈招商,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能源產業
暢通綠色能源內外循環形成產業優勢互補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聯合深莞打造全國一流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持續推動新型儲能多場景應用。
市人大代表、博羅縣質量技術監督檢測所副所長黃愛民建議,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結合本地和周邊汽車電子、低空經濟、數據中心、抽水蓄能等產業實際,通過政府“穿針引線”等方式,多元化發展新能源產業,尤其要做大做強儲能產業,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價值鏈重構,暢通綠色能源內外循環,形成產業優勢互補格局。
市政協委員、惠州市偉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焦紅江認為,加快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技術升級和產品綠色化,更應注重產品科技研發的尖端化和特色化,并強化自主知識產權的積累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我們主要生產新一代鎳氫充電電池,目前已經擁有42項相關專利。”焦紅江介紹,企業目標是通過持續投入研發和技術改造,推動全社會單位、家庭逐步使用鎳氫充電這種綠色循環電池,把產品的容量和低自放電技術升級到可取代堿性電池的水平,提供綠色能量,減少一次性電池的使用,降低碳排放量。企業高質量發展應體現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降低能耗和物耗成本上,接下來要緊密結合AI技術,通過精益管理和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
鼓勵實體商業加速數字化賦能打造多元化消費場景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體系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我市將毫不動搖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構建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市人大代表、惠東縣縣長陳廣文介紹,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惠州將堅持制造業當家,推動傳統、新興和未來產業齊頭并進,發展壯大惠東九個百億級產業,以大項目、大平臺為牽引,促進新材料、電子信息、綠色智算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惠東鞋業發展基礎深厚,將持續擴大傳統產業的品牌效應,延長產業鏈條,集聚轉型動能。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等重點產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惠東服務名牌”,為實體經濟提供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務支持。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深汕鐵路惠州段、惠陽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開工建設7萬噸級多用途碼頭,推動惠大鐵路擴能改造、發展海鐵聯運,謀劃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目前,很多產品的貿易公司并不在惠州,一旦形成自己的貿易體系,那將是百億級、千億級的量級,要推動惠州港從產業港向產業港貿易港并重轉型。”市政協委員、市港口協會會長、華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喬明乾認為,惠州可以借鑒舟山、山東等地的成功經驗,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吸引更多的貿易公司來惠州注冊。同時,惠州也要關注眾多產品的流向,確保產品安全、合規輸出,并及時為企業及貿易商提供政策指導和優質服務。在這方面,政府可以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貿易和物流體系,為惠州港口的健康良性貿易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人才招引
因產業制宜實現人才鏈條延鏈補鏈強鏈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百萬英才匯南粵”暨“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搶抓機遇引進一大批優秀高校畢業生,努力引進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人才是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市人大代表、偉樂視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技術總監鄒偉華建議,惠州要根據產業優勢,持之以恒地走進國內各地知名高校,做好惠州品牌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惠州、了解惠州、選擇惠州,吸引更多人才來惠州就業創業,同時進一步加大引進國家級科研院所力度,進而帶動產業集聚效應和人才集聚效應,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惠州學院高水平建設能源與物理學院,引導高職、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不少企業已經開啟了先進智能制造設備設施在產業全產線的應用,但是與之相對應的設備設施信息化、智能化維護與升級的技術型人才卻跟不上,非常緊缺。”市人大代表、惠州市九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麗玲認為,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企業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建議進一步強化優化惠州院校的專業學科布局,促進專業學科建設質量提升,使其與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更加匹配,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市政協委員、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王曉科認為,產業發展要延鏈補鏈強鏈,體現在人才的吸納上。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產業制宜,做好人才鏈條的延鏈補鏈強鏈工作。要“靶向”引才,特別是在建筑藝術、數據科學、綠色算力等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資金等支持。搭建更加緊密的“人才+資本+場景”對接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借鑒“以賽引才”模式,通過舉辦高水平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國內外優秀團隊落地惠州,形成“以賽聚才、以才促產”的良性循環。
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 馬海菊 游璇鈺 劉煒煒 譚琳 劉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