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西人工島主樓。
6月30日上午,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開通活動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島舉行,10時50分許,深中通道正式開通。下午3時通車試運營。
深中通道橫跨珠江,直連深圳、中山兩市,全長24千米,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也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通車后,將實現中山與深圳30分鐘直達,成為粵東與粵西地區間最為便捷的東西向高速通道,也是連接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經濟圈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
記者了解到,這一超級工程當中,有惠州制造元素,由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鋼構”)參與建設。據介紹,中建鋼構負責鋼結構制造與安裝的深中通道FJ2標位于西人工島頂端,是深中通道橋隧轉換的關鍵性工程。其迎海而立,主要作為島上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管理辦公用房,作為深中通道整體的“中控系統”,有效維持項目運行。該建筑整體形如“鯤鵬”展開之雙翅,俯瞰猶如一只巨大的“海上風箏”,造型獨特,總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是西人工島最大單體建筑。
該項目鋼構件最高31.5米,最長跨度39米,最重約21.3噸,均由位于我市惠陽區的中建鋼構廣東廠完成制作。工廠運用全國首條建筑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采用克魯斯焊機、T型龍門焊等智能設備,完成免清根打底、填充焊接等工序,把平均生產周期控制在15天內,相比傳統產線效率提升50%,僅28天就完成全部構件的批量交付。
由于海邊濕氣鹽分重,一旦鋼構件涂層損壞,將極大影響防腐質量。為最大限度保證鋼構件涂層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損,項目團隊不斷研討論證,最終確定了“四重加固”模式,即用薄膜把端頭封口,焊口采用膠帶封禁,箱梁之間墊枕木,圓管四個一組采用繃帶捆綁。由于現有吊裝場地不利,吊車來回需要大量繞路,項目團隊第一時間協調資源,綜合考量設計最優路線,采用回填管溝、鋪設路基箱等方式,為履帶吊造出280米平移路線,順利解決了場地和路線問題。
為克服西人工島現場空間小、工期緊張等困難,項目團隊設法改進安裝工藝。項目采用“先雙片地面臥拼再高空合攏”的拼裝方式,將原來的單7字吊裝改為雙7字吊裝,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安裝效率提升50%。島上的造型結構最大跨度140米,精度控制難度高,項目成立技術專班,聚焦關鍵環節——6榀動載結構的桁架安裝合力攻關,運用滑移支座實現安全平穩安裝(通過在桁架底部埋件預先焊接滑移支座,提升桁架在應對大風等較大速率載荷時的性能),通過整體動載調試檢測確保精準就位。項目還采用了雙全站儀多點復核的測量方法,給精度控制加上“雙保險”,確保吊裝、焊接質量。專家兩度上島檢測驗收,工程質量均收獲認可,最終于6月15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如期通過“大考”。
據了解,中建鋼構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鋼結構專業平臺,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
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陳科吉 張孫力 張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