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6000億元,惠州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近日,這一消息在各大媒體迅速傳播,讓惠州再次成為全省關注的焦點。
據統計,2024年惠州市GDP為613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增速排名全省第三。這是惠州首次邁入GDP“6000億俱樂部”。
值得一提的是,憑借著這張6000億元的“通關券”,惠州不僅穩坐全省經濟總量“第五把交椅”,更是首次躋身全國經濟總量前50名城市榜單,位居第49位,取得歷史性突破。
GDP突破6000億元大關,不僅是量變的里程碑,也是一場質變的宣言——惠州緊緊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不動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邁向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6000億意味著什么?
是邁向“萬億之城”新臺階新起點
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元,是什么水平?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從縱向看,10年前,惠州GDP首破3000億元,尚不足現在的一半,相當于用10年時間實現了“再造一個惠州”。
將時間拉近,“十四五”以來,即使面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疊加外部國際環境影響,惠州經濟韌性凸顯,仍然保持快速發展,連續多年增速居全省前列。2021年到2024年的4年時間里,惠州GDP年均增速達6.1%,增速連續四年居全省前五,接連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
從橫向看,惠州GDP在全省穩居第五位。在廣東各地市排名中,惠州是唯一一座GDP介于5000億元到1萬億元梯隊的城市,是下一個沖刺萬億城市的“種子選手”。新時期,惠州被省委、省政府賦予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桿、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四大戰略定位,肩負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使命任務。
而放諸全國,惠州首次擠進全國GDP“50強”,位居第49位,與中部地區省域副中心城市比肩?!皩Ρ绕渌鞘械陌l展路徑分析不難發現,進入全國前50強意味著城市競爭力顯著提升?!被葜莩鞘新殬I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教授分析,這有望帶來更多的政策支持、資源傾斜、形象提升等多重利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經濟總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GDP突破6000億元,意味著惠州經濟規模、產業層次、城市能級等方面都實現了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也是惠州邁向‘萬億之城’的新起點,具有里程碑意義?!绷耗虽h教授說。
梁乃鋒認為,惠州躋身全國“TOP50”,進一步提升了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產業和經濟版圖中的“咖位”和“量級”,能有效彰顯惠州城市魅力,賦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與此同時,對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擴大城市影響力、促進招商引資都將產生重要影響,更有利于惠州堅定發展信心、穩定發展預期,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跨越發展有何密碼?
產業集聚園區提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惠州緣何異軍突起、跨越發展?6000億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增長密碼”?
“惠州經濟接連躍上新臺階,離不開近年對行之有效‘打法’的堅持,以及對新形勢下‘新打法’的謀劃與部署?!绷耗虽h認為,近年來,惠州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看得準、布局早、行動快,進一步鍛長板、補短板、揚優勢,通過產業集聚發展、園區提質增效、強化創新驅動和區域協同的深度融合,共同構成了惠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以28項具體措施,支持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同年9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意見》,指導惠州補短板、挖潛力、拓空間,為全省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擔先鋒、探新徑。
——積極融深融灣,全面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圍繞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深入實施融深融灣行動,積極主動融入灣區發展大局。
莞惠城際連通“灣區大號地鐵”并實行公交化運營,惠霞高速、環稔平半島高速加快推進……特別是近年來惠州加快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拉近與灣區核心城市的時空距離。同時,聯合廣深佛莞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集群,超高清視頻、智能網聯汽車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葜葸€積極承接廣深港產業外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產業集聚發展,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近年來,惠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經濟切入到以制造業為主要支撐的發展軌道。
經過多年接續奮斗,惠州打破了“零敲碎打”的發展模式,推動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向重點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起“2+1”現代化產業體系,集中精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去年,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產值突破3900億元、電子信息產值突破5500億元,生命健康產業蓄勢勃發;細分產業領域,惠州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和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連續兩年上榜全國百強產業集群榜單?!?+1”現代產業集群更具核心競爭力,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動力源”。
——平臺提質增效,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惠州集中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3+7”工業園區,堅持全市70%以上新增用地用于工業,70%以上用于工業園區,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產業優勢突出,為“2+1”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提供“硬支撐”。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惠州“3+7”工業園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762億元,增長10.6%,總量占全市的68%。
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2024年,惠州213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1000家高企、46家“小巨人”企業、478家專精特新企業,貢獻了全市3/4的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時,園區打造了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全市高企青年研發人才七成以上來自園區。
惠州跨越發展的背后,更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近年來,惠州通過簡政放權、優化審批流程、便捷企業辦事等舉措,營造了“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一流營商環境,“惠州速度”頻頻被企業點贊。
恒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盧堃說:“營商環境好不好,不是靠政府說出來的,而是靠做出來的,惠州做到了。”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總監Arthur Rots(羅亞紳)表示,大亞灣石化區規劃較為超前,辦事效率高,對吸引國際投資人具有獨特的優勢。營商環境已然成為惠州吸引企業投資、促進創新創業的“加分項”。
未來發展勢能何在?
瞄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搶占制高點制勝新賽道
惠州未來發展勢能何在,將如何突破自身“天花板”,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身處大發展、大調整、大融合的時代,惠州也在不斷謀劃新形勢下的“新招數”“新打法”。
去年12月12日,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超大規模智算集群落子惠州。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領先、超大規模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單體項目,加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今年2月6日,春節假期結束開工后僅第二天,惠州“新春第一會”召開,203宗項目集中簽約,計劃投資額達41億元;集中動工億元以上項目240宗,計劃總投資達1265億元,為新一年高質量發展擂響“奮進鼓”。
梳理惠州今年以來的簽約項目、動工項目清單不難發現,新落地項目涵蓋化工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海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儲能等領域,涉及低空經濟、數字經濟、藍色經濟、智能算力、人形機器人等新興賽道和未來產業,含“新”量、含“科”量、含“綠”量的特征突出。
德賽以“智能汽車電子+新能源電池”為戰略主航道,加大在惠州的投資布局,德賽西威惠南二期項目、德賽電池惠南二期項目和龍門制造基地今年將建成投產;??松梨诖髞啚逞邪l中心即將開始運營,正在推動一個世界級規模的CCS集群示范項目落地大亞灣;億緯鋰能拓展“新能源+儲能”應用,今年在仲愷潼湖規劃建設30GWh儲能電池pack項目……
“誰在戰略必爭領域落后,誰就可能落后一個時代。”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在廣東省著力構建的五大未來產業培育體系中,惠州有基礎、有優勢聚焦未來網絡、通用智能、低碳能源、先進材料等領域,重點發展智能無人系統、新型儲能、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納米材料等細分產業,并以應用場景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努力搶占制高點、制勝新賽道。
“GDP突破6000億元,對惠州而言不僅是數量上的里程碑,更是質變的新起點。”梁乃鋒建議,惠州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梳理優勢產業圖譜,引進一批“鏈主”企業或龍頭企業,深度做好延鏈補鏈強鏈工作。與此同時,進一步研究找準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定位與分工,科學布局市域、縣域產業,在更高水平上為推動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惠州能量”。
林江則表示,今年省發改委在省“新春第一會”上宣布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多樣化服務,建議惠州學習借鑒杭州等江浙城市,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同時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上下更大功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互促發展。
千帆競發,唯有志堅者勝。當前,惠州正以昂揚姿態,錨定省委、省政府賦予惠州的使命任務,持續在進軍新產業、擁抱新經濟、搶灘新技術上下功夫,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努力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游璇鈺 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