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7日,惠州西湖景區12個服務點首次進入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掛牌招租。去年5月2日,3個服務點正式成交。其中,豐渚園文昌門小房(2間)項目,租期總底價7.96萬元,租期總成交價58.35萬元,增值50.39萬元,增值率達633%。
公共資源經過平臺進行公開交易,從而實現大幅增值,這在惠州已經屢見不鮮。去年以來,我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全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據統計,去年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成交2141宗,成交總額625.13億元,增收節支67.41億元。
建立政府采購落實預招標制度
公共資源交易資金往來大,利益關聯度高,歷來備受社會各方關注。為全面加強信息公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創新信息公開形式,提升信息公開水平。
市民只需進入交易中心網站,或開通微信公眾號和開通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移動端APP,即可迅速查詢瀏覽全市公共資源交易各類信息,并進行業務辦理、參與網上交易。所有交易信息在交易中心門戶網站發布的同時,還推送至市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并按監管部門的要求在相關報刊、網站平臺同步公開。
去年,該中心建立政府采購落實預招標制度,招標文件正式形成前先在網上預先公示,接受社會各方對招標文件條款合理性、合法性、公平性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招標文件,防止“量身定做”和設置門檻。
每年為交易主體減負約3000多萬元
到窗口單位辦事,市民都希望手續越簡越好,流程越快越好。為此,該中心運用去年標準化建設成果,壓減辦事環節及資料,縮短辦理時限,砍掉無謂的證明和繁瑣手續,努力讓服務對象少跑腿、快辦事。據統計,該中心已優化交易流程38項,壓減辦事環節17個,減少提交資料23份,13項業務壓縮辦理辦結時限30%以上。
我市還積極推進交易系統平臺整合升級。目前,建設工程交易、政府采購、土地與礦業權交易已完成全市各級交易系統整合,市、縣(區)使用同一套系統,產權交易系統也在去年底實現整合統一。新的交易系統與省、市政府網上服務大廳、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實現了全程電子化和“一門式、一網式”辦理。
同時,我市全面減免交易服務收費。去年9月22日起,該中心在已免收政府采購招標代理服務收費的基礎上,全面取消建設工程交易、土地與礦業權交易、產權交易等三項交易服務收費。至此,該中心所提供的各類交易服務全部實現免費,全市每年為交易主體減負3000多萬元,有力推動了我市營商環境建設。
公共資源交易主體大幅增加
近年來,到我市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的主體大幅增加,交易類型、交易宗數、交易總額、交易企業年年遞增。
比如,去年交易的我市某工程建設項目,共吸引了218家投標人參與投標,創下單個項目投標人參與數量的全市新高。同時,我市公共資源交易節約率越來越高。2012~2017年,政府采購節約率分別為2.9%、3.8%、4.5%、5.6%、10.3%、8.04%,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此外,在參與政府采購項目的投標企業中,35%的為本地企業,65%的為外市企業,其中省外企業占全部投標企業數量的31%。
去年,我市將更多的公共資源交由市場配置,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減少政府行政審批決定資源配置范圍,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比如,去年成交投資達53.36億元的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與總部經濟區首期道路和智慧大道市政基礎設施PPP項目,投資7.44億元的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貫通工程第一標段PPP項目,投資8.08億元的惠州市馬安生活污水處理廠一、二期建設工程PPP項目,投資7.89億元的蓮塘布河、冷水坑河、河橋水三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采購項目等。
該中心還與市公管辦、市行業主管部門協調溝通,進一步簡化交易相關流程,減少提交資料,對部分交易類型項目,探索取消在交易完成前的有關資料審查環節,對現有的投標人的投標資料的資格前審改為資格后審。
據介紹,去年8月15日起,建設工程交易不再采用現場驗證投標企業報名資料的環節,從而進一步落實簡政放權,減少事前審批審核。政府采購在編制招標文件環節,將串聯式征求意見改為并聯式征求意見,將反復式征求意見改為一次性征求意見,壓縮業務辦理時限,提高交易服務效率,推進簡政放權。
建立完善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誠信獎懲制度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工作。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人表示,針對全市統一平臺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有關情況,該中心將進行認真梳理,一項一項完善補充,全面推進全市包括各縣區分中心交易系統、制度規則、數字認證、技術標準的高度統一,實現“一地辦理,全市通用”。
同時,我市將以“互聯網+政務服務”為契機,加快推進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各有關平臺的對接,統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與網上辦事大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無縫對接,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誠信獎懲制度和“黑名單”制度。
記者戴 建 實習生鄧依倩通訊員洪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