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蓬勃發展的現代產業和良好的人居環境相得益彰。 通訊員劉葛干 攝
惠城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惠城區新聞中心供圖
惠城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 通訊員馮雪輝 攝
惠城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這是今年剛建成投用的中洲實驗小學。 資料圖片
本周,惠城區進入“兩會”時間。昨日上午,惠城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惠城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云樞主持大會,惠城區委副書記、區長林利育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思路: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未來五年,惠城區將堅持“創新引領、產城融合、綠色跨越”發展思路
■發展目標:精準謀劃“一三六”發展目標,闊步邁進“黃金期”:區域面貌和內涵重新升華,突出品牌、品質、品格三大重點,高標準建設“三宜”城鄉首善之區;經濟“引擎”和平臺全面升級,集聚產業、項目、資金三大資源,高水平打造“三大平臺”;產城融合和聯創一體推進,創新規劃、內涵、機制三大舉措,高質量實施“六城戰略”
■經濟數據:到2020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將刷新: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公共財政收入超過50億元,區本級固定資產投資達33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2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萬元
過去五年回顧
GDP重回全市各縣區首位
過去五年,惠城區全力打基礎、增后勁,綜合實力明顯增強,GDP在區劃調整后僅用4年時間(2014年)重回全市各縣(區)首位;
過去五年,惠城區全力調結構、補短板,經濟發展加速轉型,現代服務業比重逐年提高,“1+4”工業園建成讓工業實力重新夯實;
過去五年,惠城區全力抓改革、破瓶頸,發展活力不斷釋放,理順了一批機制性問題,破解了一批深層次矛盾,為該區長遠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過去五年,惠城區全力辦實事、惠民生,社會事業長足進步,每年財政支出的70%、新增財力的80%以上投向民生領域;
……
今年前三季GDP總量居全市第一
2010年初的區劃調整開啟了惠城區版圖“瘦身”、經濟“增肌”、城市“煥顏”的全新征程。
如何為發展積蓄新動能?惠城區打出土地盤整、產業換擋增速、幫扶企業發展、重塑城市形象“組合拳”,讓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城市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201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01.35億元;公共財政收入實現35.24億元。今年1~9月,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53.88億元,總量繼續位居全市各縣(區)第一;公共財政收入實現28.67億元,比2011年同期翻一番。
五年來,惠城區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積極打造一批區域品牌,知名度、好評度不斷提升。配合我市奪取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先后榮獲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100強、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國家知識產權強區工程試點區、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省創業先進城市、省雙擁模范區、省生態區等稱號,與全市同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
總部經濟持續挖潛“空中富礦”
摩天大樓拉升惠城區城市骨架,總部經濟持續挖潛“空中富礦”。五年里,惠城區成功搭建華貿中心樓宇經濟示范平臺,入駐企業200多家。中廣核、煒達科技等150家企業(區域)總部落地扎根,佳兆業、富力麗港中心等商務樓宇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4%。
“互聯網+”產業能量持續發酵,惠城區建成全市首個電商產業園,全區依托電商平臺運營企業超2000家,線上銷售總額超200億元,占全市70%。
整合組建區高新科技產業園,大力發展“1+4”工業園,全區制造業高端化轉型步伐加快。其中,區高新科技產業園三棟中心園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0.2億元,是2011年的2.8倍。
目前,全區擁有科技企業120家,高新技術企業58家,數量居全市各縣(區)第二,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8.7%和27.7%,建成各類研發中心(站)109家、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4個,打造惠城區物聯網電子信息科技企業孵化器、橋東電子商務產業園、江北互聯網公園等3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實力增強,科技化程度提升,201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9.45億元,比2011年增長14.8%。
5年民生支出138億年均增長2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取向,也是高標準建設“三宜”城鄉首善之區的題中應有之義。
五年來,惠城區累計民生支出138.15億元,年均增長24.4%。五年來,該區累計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項目577項,連續三年考核排全市第一;率先在全市建立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統,獲評“全國敬老文明號”;刑事警情連續五年雙位數下降、破案數逐年上升;51個社區被評為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省級宜居村莊(社區)76個;成功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和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新建學校11所,增加學位17100個;基層綜改、家庭醫生、智慧醫療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計生工作連續19年獲省先進;實現網上辦事大廳鎮(街)、村(社區)全覆蓋,固定資產投資審批效率平均提速80%以上……
推行“一線工作法”轉作風提效能
實干興區,轉作風、提效能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線。五年來,該區狠抓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的精氣神和執行力。
征地拆遷、打擊“兩違”,加班加點“在一線”;抗擊臺風和冰雪災害,復產救援“在一線”;化解民憂民困,為民服務“在一線”;抓項目、引資金、搶工期,提速發展“在一線”……過去五年,惠城區深入開展提質增效、狠抓落實系列活動,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積極應對各種困難挑戰。
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加大精文減會力度,規范辦文辦會程序,全區性大型會議明顯減少。持續開展“萬眾評公務”活動,機關作風不斷轉變。健全政府工作規則,完善督查督導工作制度,強化追責問效,政府執行力顯著提高。
未來五年展望
高標準高規格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城鄉首善之區
名詞解釋
“一三六”發展目標
一個目標:高標準建設“三宜”城鄉首善之區
三大平臺:高水平打造省級高新科技產業園、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環東江大健康產業帶
六城戰略:高質量實施創新之城、產業之城、活力之城、綠色之城、道德之城、健康之城戰略
放眼惠城區接下來的五年規劃,新一屆政府在產業打造、區域發展和經濟定位上,把“切入口”精細化,發展藍圖更加清晰和科學。
三大平臺
各有“主打牌”各有精彩看點
該區“三大平臺”各有“主打牌”,各有精彩看點———
在建設省級高新科技產業園方面,區高新科技產業園三棟中心園首打“智能牌”,主要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小金口分園繼續發揮制造業優勢,重點發展汽車配件、電子設備等業態,培育制造業總部基地;水口分園獲得全新定位,主要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健康產業園;馬安分園新興發展,計劃以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為重點,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集聚區;汝湖分園發揮地緣優勢,將以承接深圳等地產業轉移為契機,加快發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園區新增高新技術項目50宗以上、培育扶持億元企業超100家、總產值達500億元。同時,完善園區共建機制,加強與仲愷區“兩園”合作,爭取與深圳、東莞等先進地區締結友好高新科技園區。
在建設高端服務業集聚區方面,以江北片區為核心,著力打造的金融創新和總部經濟中心將提升城市名片含金量。鞏固發展華貿金融創新中心等高端商務樓宇經濟,重點引進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提升江北中央商務區金融中心地位。出臺總部經濟鼓勵政策,著力解決總部企業用地用房等問題,提升總部經濟落地吸引力,力爭到2020年總部企業總產值達600億元。同時,文創產業和商貿物流產業等將獲得全新發展契機。該區將以橋西、橋東、江南片區為重點,充分利用惠州西湖、“兩江四岸”自然資源和古城、古人、古事等歷史文化資源,引導發展特色街區經濟,全面提升“互聯網+商創”水平,打造集文化創意、創業孵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文化創意中心。以小金口、汝湖片區為重點,充分發揮惠州火車站、客運中心站、高鐵等交通優勢,提升物流項目和汽車4S店集聚發展的規模和檔次,建設小金口現代物流和汝湖汽車文化小鎮。以河南岸金山湖片區為重點,加快推進沃爾瑪山姆店等一批優質商業項目建設,鼓勵發展體驗式消費,提升消費結構和產業層次,打造新型商業商貿中心。力爭到2020年全區商貿物流業產值達1000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400億元,占全區經濟總量的40%以上。
在建設環東江大健康產業帶方面,惠城區將依托龍豐、江南、橋東、水口、馬安、汝湖、橫瀝、蘆洲8個沿江鎮(街)資源優勢,推進環東江大健康產業帶發展,建設“健康之城”。以龍豐、橋東為主體,打造特色醫療基地。依托市第三人民醫院優勢,籌資20多億元建設一個以重離子技術為依托、相關配套設備設施齊全、珠三角領先的現代化腫瘤醫院。做大做強市第二婦幼保健院,著力擴大辦醫規模。積極構建健康大數據鏈,實現與省市云端數據有效銜接,提高智慧醫療的層次水平。同時,以水口、馬安為主體,著力培育一批醫藥制造、醫療器械、醫藥物流新業態,打造醫藥產業高地。以江南、汝湖為主體,充分發揮山、水、湖資源優勢,建設山水休閑、濱江休憩為一體的江岸濱水景觀和生態休閑長廊,建成兩大“城市水鄉”,打造濱江休閑佳地。以蘆洲、橫瀝為主體,打造健康旅游勝地。充分利用蘆洲生態資源稟賦,推動養生養老與休閑旅游融合發展,建設“生命健康小鎮”。充分利用橫瀝溫泉資源,建設一批康復醫療、養生度假綜合體,打造面向珠三角、輻射深港澳的健康旅游度假區。到2020年生態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蓋率達42.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7.21平方米。
產業結構
提升現代產業層次建“產業之城”
未來五年,惠城區將堅持高端化、差異化發展,加快形成產業結構優化、主導產業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到2020年高端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總產值實現2300億元以上,建設“產業之城”。
“互聯網+”行動計劃成為發展風向標之一,該區將重點發展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服務產業。以橋東“互聯網+商創”小鎮、惠州物聯網孵化器等項目為載體,全力打造區域性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力爭到2020年全區電商產業銷售額達600億元。同時,大力促進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發展社區網絡經濟和農村電子商務。
“高精尖”將作為惠城區工業經濟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實現先進制造業增加值8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52%。具體來講,將實施“機器換人”戰略,投資50億元以上,支持企業運用機器人、物聯網等技術,加快工業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促進傳統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強化招商選資,引進一批行業 “小巨人”,推動韓國城、中科新能源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落戶建設。實施“550”企業培育工程 (培育發展5家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50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加大用地、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爭到2020年“550”企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
此外,整合秋香江、墩子林場、鵝塘洲、黃沙洞等鄉村山水資源,引進大型主題公園、戶外休閑旅游等項目,把北部山區建設成生態旅游休閑區。
社會民生
未來5年新增學位超4萬個
堅持民生財政理念,把更多財力投向民生領域,不斷提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作為惠州市中心區,惠城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等一直都是民生關注點。
教育方面,未來五年,惠城區將推進標準化辦學,新建或改擴建學校33所,新增學位42546個,未來五年學校建設數量是過去五年的3倍。同時,大力扶持民辦教育發展,開辦高端民辦學校8所,提供學位1萬個以上。
在醫療方面,惠城區將全力爭創省衛生強區,新建區中醫醫院、小金口醫院,推動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加快推動智慧醫療示范工程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家庭、社區(鎮)衛生機構、區級醫院之間的網絡化服務。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升人口服務管理水平。
在文化方面,將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創建13個文明鎮(街)和一批農村文明示范片,奪取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實施“德行惠城”公民道德建設行動計劃,弘揚感恩文化,加強“法德同治”,建設“道德之城”。編制全區歷史文物總體保護規劃,保護開發金帶街、水東街等文化街區及梌山書院、市造船廠等歷史古跡。加快推進“一場三館”建設,推動鎮(街)、村(社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達標升級,到2020年實現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 積 1200平方米。
如何破解城鄉統籌發展難題?該區將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 “三宜”二字上。在農業農村工作中,該區將有全新的“吸睛點”,計劃打造以黃沙洞村為中心的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引領全區新農村建設深化拓展、水平提升,力爭到2020年打造20個“三宜”新農村示范點。把國家級農業示范區建設作為帶動全區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龍頭,發展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同時,加快推進蘆泰東江大橋、省道120線改造等項目建設,投入1.6億元推進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確保2017年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以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為重點,每年整治20%以上的自然村。創新實施健康、金融、產業、教育等扶貧模式,力爭到2020年全區相對貧困戶收入達11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萬元以上。
在城市管理方面,該區將創新城市管理長效機制,融入更多智慧元素,實現城市智慧運行,提升城市品質。加快“智慧惠城”頂層設計,加快智慧政務、智慧安全、智慧醫療、智慧天網等示范工程建設,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加強社區建設,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信息平臺建設,做到信息服務與社會管理無縫對接。
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陳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