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13.1%總量居全省第五,縣域財力持續增強成為一大亮點
■2015年,我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9.99億元,增長13.1%,總量居全省第五位,是“十二五”初期(2011年)162.83億元的2.1倍,年均增幅21%,財政實力顯著增強
■我市堅持把財政發展與民生改善結合起來,著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將市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切實解決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熱點民生問題
歲末年初,盤點展望好時節。
經濟下行,財政收入會縮水嗎?今年初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答:2015年,我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9.99億元,增長13.1%,總量居全省第五位,是 “十二五”初期(2011年)162.83億元的2.1倍,年均增幅21%,財政實力顯著增強。
財政收入五年增加一倍多
新常態,新姿態,新發展。
2015年,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依托涉稅信息共享和欠稅清繳兩大平臺,健全全市財稅聯席會議制度,深化“五個融合互動”,強化征管,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39.99億元,總量居全省第五位,是“十二五”初期(2011年)162.83億元的2.1倍,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同比增收39.34億元,增長13.1%,增幅居全省第8位、珠三角第5位。
財政呈現均衡發展態勢,縣域財力持續增強成為2015年我市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一大亮點。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縣(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共完成221.41億元,同比增長13.2%。從規???,大亞灣開發區、惠陽區收入規模首次突破40億元,惠城區、惠東縣和博羅縣收入規模均達到30億元以上;從速度看,仲愷高新區、大亞灣區、惠陽區、惠東縣這四個縣(區)增速超過了全市平均增速。
支出方面,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486億元,同比增支113.16億元,同比增長30.4%。
編織了一張基本民生安全網
新常態,惠民生,暖民心。
2015年,我市堅持把財政發展與民生改善結合起來,著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將市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切實解決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熱點民生問題。
以下幾個數據就是最好的佐證:2015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完成338.3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0%,同比增支77.34億元,增長3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民生支出規模是 “十二五”初期(2011年)145億元的2.3倍,年均增幅23.6%,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比2011年(63.9%)提高了6.1個百分點。2015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支出209.91億元,同比增支49.68億元,增長31%,為惠州數百萬群眾編織了一張基本民生安全網。
一項項惠民政策接連出臺,一筆筆民生支出相繼落地,描繪出百姓生活的美麗圖景——— 全市教育支出94.66億元,增長11.37%,其中城鄉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普通小學不低于1150元,比2014年增加200元;普通初中不低于1950元,比2014年增加400元。
群眾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民生實事只有真正辦好辦實,老百姓才會歡迎。2015年,我市在民生實事資金保障上一如既往地不含糊。
數據固然枯燥,但也最有說服力。2015年落實省十件民生實事資金支出31.26億元,保障520個項目全面完成、9個項目基本完成;市十件民生實事全市財政投入44.65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04%,保障61個項目落實,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幸福感。
過去一年,我市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密集出臺,群眾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2015年,市本級財政落實底線民生項目補助資金2.02億元,增長14.6%。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125元/人·月,高于省規定標準25元;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550元/人·月,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不低于10800元/人·年,高于省規定標準5000元/人·年。
窗外,正值寒冬,但不斷加碼的對美好生活的投入建設,卻讓人暖意融融。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王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