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制圖許妙紅
編者按 今年是“十二”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三五”規劃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之年。“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市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率先跨越,扎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惠州日報》今日起開設專欄,系統回顧“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展望“十三五”發展前景,敬請垂注。
2010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占全市GDP比重的35.5%;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占全市GDP總量42.7%……“十二五”期間,我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市“企業成長計劃”的深入實施,“榕樹效應”不斷顯現,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既有“大樹參天”,也有“小樹成林”。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全市共有民營經濟33.14萬戶,同比增長13.6%,其中私營企業6.99萬戶,個體工商戶25.39萬戶;民營經濟注冊資本達3342.95億元,同比增長31.6%;從業人員132.75萬人,同比增長4%。
民營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
如果說大項目、大企業是“脊梁”,那么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則是“血肉”,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發展“肌體”。
一方面,通過培育大型骨干企業,可以為民營中小企業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通過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可以為大企業提供更加完善的產品配套,延伸拉長產業鏈。
如何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讓惠州經濟更好地“強筋壯骨”?2013年,我市出臺“含金量”高的《關于加快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決定》(以下簡稱“惠42條”),有效破解融資貸款、要素供給、招工留工、轉型升級、規范管理等五大難題。
利好政策疊加,從多方面為民營經濟鋪設發展的“快車道”。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38.91億元,增長10.1%,高于全市GDP增速1.6%,增加值總量占全市GDP總量42.7%。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20%。
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已超過2010年全年。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市全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614.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的35.5%;民營經濟從業人員104.3萬人。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從小作坊式的貼牌加工生產,到擁有成熟的高新技術進行規模化生產,從自產自銷的傳統經營模式,到闖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近年來,我市不少民營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成為行業佼佼者。
我市土生土長的科技企業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所走的就是一條堅持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的 “原始創新”之路,目前該公司已“手握”59項國家專利,其中2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
像億緯鋰能一樣,我市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的民營企業集團迅速崛起,成為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83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35家,新增1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2家超百億元企業。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優勢企業1家,省級示范企業7家、優勢企業20家,承擔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專項15項。
經營領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十二五”時期,我市民營經濟在做大堆頭的同時,經營領域亦逐步多元化。
如今,我市民營經濟已從早期集中于加工、建筑、餐飲和零售等傳統領域,逐步向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等先進制造業和大型商貿酒店、信息咨詢、交通運輸、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以及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教育、文體等民生產業領域拓展延伸,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多行業、寬領域、全方位的發展格局,培植了以華陽集團、僑興集團等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業和以惠州紫旭科技有限公司、廣東至遠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成長型多元化經營企業。
惠東制鞋、博羅園洲制衣和羅陽電子信息、仲愷高新技術產品……在產業朝著專、新、特、精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我市民營經濟經歷了由貼牌向貼牌和自主品牌經營并存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和特色產品轉變的階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業區域特色,集原料供應、模具加工、成型組裝、包裝裝潢、產品銷售等服務“一條龍”的產業集群。記者田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