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惠州在全省首推政府采購“限價令”
7月20日電 “買蘿卜花了人參價”“采購價比市場價高出一個檔次”“買貴不買對”……政府采購問題近年來頻頻被曝光,個別政府采購甚至還成為了藏污納垢、滋生腐敗的溫床。
目前我國年政府采購資金規模已近2萬億元,財政資金如何通過政府采購實現花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針對這個問題,廣東惠州市對政府采購協議供貨的部分商品推出最高價格的“限價令”,高出最高限價標準的政府采購將無法成交。
“限價令”劍指“天價采購”
“以前采購總額30萬元以下一定數量的電腦,就由采購單位找幾個供應商報價,根據報價去財政局申請預算,獲得批復后,就進行采購。確定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多是供應商的報價。”惠州市經信局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張迪說。
為了從根本上探索減少政府采購中人為操作帶來的腐敗風險和財政資金粗放使用,從2014年11月開始,惠州在廣東率先推出政府采購商品的最高價格“限價令”,超過政府最高限價的采購將無法得到批準和成交。
記者在惠州市政府采購價格信息網看到,目前該網已經建設起28類8647個產品最高限價信息數據庫,涵蓋了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常見的品目和品牌。惠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胡建斌說,計算最高限價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政府采價隊伍、歷史政府采購成交記錄、廠家和代理商報價,發改局價格認證中心根據產品價格信息進行篩選分析,計算出產品市場平均價,作為政府采購最高限價,定期在惠州市政府采購價格信息網發布和更新。
“采購部門在申報某款產品的采購預算時,必須同時上報惠州市政府采購價格信息網上查詢到的該款產品的最高限價,如果上報預算的價格高于最高限價,該采購的預算將不會被批準。”惠州市財政局監管科科長黃輝美說。
胡建斌說,“限價令”就是要保證政府采購的價格更加合理,杜絕價格虛高的現象,從而節約財政資金,加強政府采購的廉政建設。
“限價令”節約幾何?
惠州市某市直單位今年7月中旬擬采購一批臺式電腦,惠州當地多家代理商的報價均在4000元/臺以上。該市直單位依照代理商報價向財政局申請預算時卻遭遇“卡殼”,原因就是財政局錄得該款電腦在惠州市政府采購價格信息網上的最高限價是3200元/臺,預算價高于最高限價預算不能批準。
這類采購“卡殼”的情況并非個案,節約出來的資金凸顯出“限價令”取得了初步成效。惠州市財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11月開始試點政府采購“限價令”以來,惠州市7個市直單位共采購計算機240臺,成交金額128.87萬元,比市場價節約資金5.29萬元,平均資金節約率為4.1%。
“雖然目前節約資金的量還不是很大,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政府采購規模的增長,‘限價令’帶來的資金集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惠州市發改局副局長鄒偉明說。
“限價令”還為采購單位采購提供了客觀的價格標準,減少了采購中人為操作帶來的腐敗風險。“以前為了確定要采購的商品價格,得跑好幾家供應商詢價,并且問到價格后心里還在嘀咕,這個價格靠不靠譜,這個價格別人會不會認為我從中牟利。”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購部部長吳志強說,政府明確了最高限價,采購單位對于上報的預算價格就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