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施542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立“巡教”“巡醫”等創新機制
惠陽區公租房搖珠選房現場。 (資料圖片)
低保戶住進了市區中心區嶄新的公租房,每月租金不到11元;惠城區已有300多位空巢老人常年享受由專業機構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二次補償和慈善醫療救助形成三級醫療保障,消除了市民群眾看病住院的后顧之憂……
作為省內首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市,自2012年5月開展試點以來,我市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340億元,實施542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并通過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將改革向縱深推進,為惠州數百萬群眾編織了一張基本民生安全網。
連續5年入選“中國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2年4月,我市被確定為全省首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市,同年5月啟動試點。
改革之初,我市就著手構建一套與市情財力相適應,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調整的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也成為此項改革制度設計的核心。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力是基礎,但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惠州的改革堅持與市情財力相適應,講究“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從2013年起,把每年市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2013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225億元,增長23.8%,其中全市公共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達到111.4億元。2014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261億元,增長16%,其中全市公共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達到133.3億元。
歷經3年,我市已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從衣食住行到教科文衛,從本地城鄉居民到異地務工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推進,全市群眾的幸福感大幅上升,連續5年入選“中國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去年實施項目均達到或高于省定標準
我們驚喜地看到,通過改革,縮小了城鄉、縣(區)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我市建立了“巡教”、“巡醫”等創新機制,在資源不均衡問題最為突出的教育、醫療等領域逐步實現城鄉區域資源要素統籌發展。
同時,我市逐漸跨越戶籍和地域的界限,面向包括異地務工人員在內的常住人口,提供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數據顯示,2014年實施的10個領域115個項目,均達到或高于省定標準,實現城鄉之間標準一致的有99個,達86%,戶籍人口和非戶籍常住人口之間標準一致的有65個,達5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試點前的2.4:1縮小為1.9:1,提前2年基本實現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目標。
通過改革,我市構建了一套與市情財力相適應,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調整、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僅在本地實現了城鄉、縣(區)、群體之間的差距縮小,還探索出具有示范性的制度模式與工作框架。
記者黃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