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因尚未形成明確的學科和專業體系,并沒有任何清晰、系統的資料、文獻可以證明其理論和方法的歷史淵源。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相關理論方法體系中找到自然教育緣起的痕跡,它們雖然在發展中并沒有最終導入到自然教育這一概念和行業形態的具體形成,但從理論內涵和實踐方法上,都對今日自然教育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自然主義教育是西方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理論,代表人物包括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第斯多惠、福祿培爾、杜威、蒙臺梭利等。其中盧梭對后世教育理念的影響最為深遠,他在《愛彌兒》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自然人,并號召兒童教育回歸自然、認識自然、感受自然。中國古代先哲認為一切源于自然,自然是萬有之源。“自然”一詞最早始于老子,莊子沿用,后經王充、王弼之發展,到郭象鼎盛,一直延續至今。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智者先賢都強調教育應遵循“自然之道”。西方更側重以人作為主體,順應人的自然天性;而東方更秉持將自然作為主體,從自然的規則中領悟經世致用的方法。這些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念,強調了教育的“人性化”本源和道法自然的客觀路徑,在今天的自然教育中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原則和行業特點。
博物學教育為當代自然教育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和社會基礎。博物學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好奇的基礎上,主動去探究自然、認識自然、理解自然而形成的學科。它對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影響不同于自然主義教育的理念,并不過多強調自然抽象的概念、意義和價值,而更多專注于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和理解自然,也因此為今天的自然教育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學基礎,是自然教育之所以能稱其為“教育”非常重要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環境教育以其強烈的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為導向的學科特點,為當下自然教育的發展注入了重要的價值導向和方法引領。環境教育具有鮮明的行動和問題導向,并強調從價值觀層面對人的深層影響,對豐富和完善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內涵和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更多從業者能夠在感性的情感角度、理性的科學角度之外進一步去思考和踐行自然教育如何通過社會化和公眾參與的路徑真正為自然環境的保護、改善及未來的持續發展做些什么。
自然主義教育、博物學和環境教育分別從基本原則、形式和方法,以及價值導向和路徑引領上為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為我們進一步梳理和總結自然教育的概念與內涵提供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