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近日,我市出臺《惠州市提升政務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十項措施》(以下簡稱《十項措施》),加快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記者了解到,《十項措施》提出了打造整體高效政府、設立投資服務總窗口、推行延時服務工作機制、深入拓展“一網通辦”、創建“無證明城市”、持續做好生產要素保障、壓縮行政裁量空間、全面掃除公平競爭障礙、營造有溫度的法治環境、加強政務失信治理等十方面措施,推動政府從以行政管理為中心向以服務對象為中心轉變,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地。
聚焦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建立線上線下投資服務總窗口
記者了解到,《十項措施》直面當前我市政務服務堵點、難點問題,著力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分別在協同高效、行政審批、網上辦事等領域,從小切口入手提出多項措施,著力解決群眾和企業急難愁盼的難點、堵點問題。
例如,為提升招商引資效率,《十項措施》以解決企業投資咨詢難問題為切入口,提出設立投資服務總窗口。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投資服務總窗口,一站集成為企業提供投資指南服務,營造“辦事不用找熟人”“辦事不求人”的良好營商環境。
針對企業提出審批多耗時長問題,《十項措施》提出,深入拓展“一網通辦”。通過加大對“一件事一次辦”事項辦理相關業務系統的整合力度,推進高頻政務事項上線政務服務移動端、自助端,著力提升各類服務端用戶體驗,高水平實現政務服務一次辦、就近辦、指尖辦、快速辦。
在推行延時服務工作機制方面,《十項措施》提出,在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推行“午間不間斷”“周六不打烊”“預約服務”等延時服務,精準對接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優化調整民生類、涉企類服務事項,更好地解決企業和群眾“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難題。
此外,我市還著力創建“無證明城市”。《十項措施》要求,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出臺直接取消證明材料事項清單。公布依法保留的證明事項清單,逐項列明設定依據、開具單位、索要單位等,保留的證明事項清單之外不得索要證明。
刀刃向內規范權力運行
推行“綜合查一次”制度做到無事不擾
規范權力運行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關鍵,《十項措施》堅持刀刃向內,加強政府行為的約束管理。
為推動審批提速增效,《十項措施》提出壓縮行政裁量空間。推進政務服務清單化管理,編制和實施統一行政許可事項清單、一次辦結事項清單等,實現全市同一政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規范行政審批裁量權,定期清理各類兜底條款,以行政審批事項最小子項為單位,對每個子項、每個環節崗位,明確其職責、權限、程序、辦理時限、技術性審查標準等。
針對市場主體反映行政檢查過多的問題,《十項措施》提出通過公布全市行政檢查清單,推行“綜合查一次”制度,做到“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無事不擾”。同時,優化行政執法方式,嚴禁粗暴執法、機械執法、選擇性執法,杜絕一罰了之、以罰代管,著力營造有溫度的法治環境。
《十項措施》還提出打造整體高效政府。推行首問負責制,加強首問電子留痕和責任管理,屬于職責范圍的要準確完整答復,不屬于職責范圍的應指引企業對接有關部門,不得以“不清楚”“不歸我管”等為由甩手不管,更不得在部門之間“踢皮球”導致企業來回折騰。
為企服務營造寬松環境
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為進一步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十項措施》提出全面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適應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的審批、監管等配套制度。同時,開展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對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政策進行清理和通報,全面掃除公平競爭障礙。
《十項措施》提出加強政務失信治理。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嚴格履行政府向市場主體作出的政策承諾以及依法訂立的各類合同,不得以行政區劃調整、政府換屆、機構或職能調整、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為由違約毀約。
值得一提的是,《十項措施》要求持續做好生產要素保障。堅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全力做好優勢發展地區、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用地規模和用地指標保障。加強全市信貸結構監測管理,將發放小微貸款、制造業貸款作為市級社會保險基金等競爭性分配定期存款的考慮因素,引導資金流向制造業和小微企業。同時持續抓好預拌混凝土、水泥砂石保供穩價和價格監測工作等。
“我市更加注重為企業發展營造寬松優待環境。”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嚴格對政府管理的基礎上,《十項措施》進一步提出優化行政執法方式,對企業經營中的首單非主觀并及時改正的輕微違法行為進行依法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糾正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等措施,力求為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營造更加公平、寬松、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袁暢 通訊員肖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