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淡澳河生態濕地公園。
出門即是公園,抬頭常見藍天……近年來,大亞灣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不斷刷新市民幸福感。 記者從大亞灣新聞發布廳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大亞灣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能源、交通結構優化調整,推動構建與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省、市下達的約束性指標,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續走在全市前列,連續13年在全市環保責任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 1~4月空氣質量優良率100% “漫步紅樹林,抬頭是藍天白云,俯身是綠樹成蔭,微風吹拂,空氣清新。”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的涼亭里時常可見吹拉彈唱的老人。 大亞灣區通過一系列措施打贏藍天保衛戰。為加強工業源治理,該區已完成VOCs一企一策綜合整治和銷號式治理、29家重點企業分級評估、3家深化治理、31家活性炭更換檢查、36家低效治理企業檢查。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全區第二批17家VOCs企業分級管理,8家VOCs重點企業深度治理,督促21家石化、化工行業重點企業按開展LDAR的要求完成泄露檢測與修復等工作,7家加油站和7家儲油庫油氣回收專項整治,全面提升VOCs整治水平。 同時,常態化開展揚塵治理,深化露天焚燒、露天燒烤整治,完善臭氧污染天氣預警預報機制,推動空氣質量不斷向好。今年1~4月,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46,同比改善19.1%,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綜合指數在全市各縣區排名第2,空氣質量持續保持良好。 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 走進大亞灣淡澳河生態濕地公園,綠草茵茵、魚翔淺底、繁花簇擁、白鷺翩飛,宛若一幅生態水墨畫卷。這個兼具功能性與景觀性的人工濕地公園已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好去處,也成為大亞灣又一張生態名片。 好的生態得益于污水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底,大亞灣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4.8萬噸/日,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準Ⅴ類以上標準;建成污水管網346.9公里,污水收集處理持續提質增效。 同時,近年來,該區全面完成了淡澳河及其支流入河排污口的治理,加強汛期初雨污染應對,建成第二水質凈化廠初雨調蓄池和濱海公園初雨調蓄池。在河涌截污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的基礎上,完善了淡澳河增氧、水生植物系統營造等措施,有序開展淡澳河水生態調查監測工作,協同推進淡澳河主要支流響水河、媽廟河生態治理工程,進一步改善河道水質,提升河道自凈能力。 截至目前,全區5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質穩中向好,納入水污染防治考核的10條河涌水質全面達到國家、省、市考核要求。今年1~4月,淡澳河虎爪斷橋國考斷面、4條入海河流、坪山河及其一級支流石頭河、淡澳河主要一級支流水質均達Ⅲ類。 公益撿跑掀環保新風 “垃圾不落地,大亞灣更美麗”。大亞灣區各村(社區)積極開展全民保護環境公益撿跑活動,志愿者撿跑的身影出現在海邊、河邊、公園、社區街道等轄區各個角落,成為一道道靚麗風景線,掀起一股公益撿跑文明新風。 撿跑是大亞灣區打贏凈土保衛戰、美化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亞灣區全力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等工作,從源頭杜絕受污染的地塊進入用地環節,打好凈土防御戰,切實有效保障土壤環境安全,確保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據介紹,去年4家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已按要求完成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大亞灣區對其周邊土壤開展了采樣監測,暫未發現異常情況。工業污染風險防控方面,建立了多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形成行政執法和監管合力,在全區范圍內持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和工業垃圾非法傾倒專項行動。同時,加強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持續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加大對非法傾倒垃圾、非法處理處置垃圾等違法行為執法力度。穩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強化耕地污染管控。強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嚴防受污染地塊進入開發利用環節。 (記者 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