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城市面貌。
昨日上午,惠城區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惠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翟樹宇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過去五年惠城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為未來五年的高質量發展描繪全新藍圖。 過去五年,惠城區牢固樹立“市區一體”理念,團結和依靠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展望未來五年,惠城區將奮力建設環境優美、社會平安、風氣文明、生活舒適、營商環境優越的城市中心區,致力打造更高質量的實力惠城和更有品質的幸福惠城。到2025年,全區GDP突破13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6.8%提高到35%,產業結構更加優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0億元,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朝著目標奮進,給全區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展望篇 重點抓好實體經濟等六方面工作 “為更好地做好今后五年工作,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市區一體’理念,在與‘市’共進中,實現借‘市’發展、乘‘市’而上;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強平臺、抓項目、提質效’工作主軸,推進產業園區集聚發展,發揮項目建設引領作用,全力推動政府工作質量和效率‘雙提升’。”翟樹宇在大會上說,未來將重點抓好實體經濟、提升城市品質、推進鄉村振興、加強生態建設、發展民生事業、強化政府建設等六方面工作。 抓好實體經濟 加快東江灣產業園建設,實施工業發展“倍增計劃” 牢牢抓住實體經濟這個牛鼻子,惠城將筑好平臺、引好項目、培育企業、帶動產業、做好服務,以實體經濟牽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壯大經濟總量。 打造產業集聚大平臺,筑好項目進駐“棲鳳巢”。東江灣產業園等重大平臺建設被放到“重中之重”。到2025年,全區園區用地收儲面積達到4萬畝,為項目落地提供充足用地保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億元高標準推進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六橫五縱”主干路網建設,建成園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落子”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惠城將加快推進TCL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正微半導體、利元亨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到2025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 實施工業發展“倍增計劃”,力爭到2025年,實現科技型企業、國家“專精特新”企業、主板上市企業、年產值10億元企業數量倍增。以發揮駐深招商聯絡處為“橋頭堡”“先行軍”,加強對接深圳的創新、人才、產業等資源,重點引進一批5億元~10億元的高新科技項目,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到2025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由近300家增加到800家,全區省級以上創新科技平臺達35家,市級以上孵化器8家。 新業態,新看點。惠城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重點在智能制造、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領域實施一批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推動高端商貿服務、金融、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建設以江北為核心的高端金融服務集聚區,利用江北、金山新城等優質樓宇資源,推進總部經濟集聚發展。依托華貿、港惠等大型綜合體,金澤物流、海吉星物流等大型物流園,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和綜合性物流樞紐。 服務再加碼,發展再加速。惠城將健全用好區產業園工作例會和“重點項目直通車”制度,將入區項目納入全鏈條信息化管理系統,及時協調解決瓶頸問題,進一步強化項目用地、用電等要素保障,加快項目落地建設進度。 提升城市品質 精心雕琢“城市會客廳”,建設美麗“花園城市” 惠城作為城市中心區,如何讓城市品質更優、品味更高,更有內涵?據悉,該區將在全市規劃“一張圖”的架構下,加強城市規劃設計,完善城市功能,不斷增強中心區輻射帶動能力。 市區一體,首先體現在加強交通規劃對接上。惠城將全力配合推進廣汕高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以及惠城南站等城市樞紐配套工程建設。支持推動“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五橫五縱”等骨干路網建設和金龍大道、三環南路、惠澤大道等道路快速化改造,加快金山湖片區一號、二號橋建設,提升城市交通通達度。 未來五年,城市片區改造將進一步推動提升城市形象,惠博沿江路、江北望江等片區將納入改造范圍。通過理順城鄉綜合執法、環境衛生工作機制,深化垃圾分類、街面序化等行動,惠城將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區”;同時,實施燈光、微景觀、小公園等品質提升工程,用繡花功夫精心雕琢“城市會客廳”,建設美麗“花園城市”。深入挖掘和活化歷史文化資源,串聯西湖、紅花湖、“三街一巷”,打造環西湖文創街區。 群眾家門口的幸福將更加厚實。惠城將擦亮“惠民空間”品牌,力爭到2025年實現老舊小區微改造基本覆蓋;以橋東、橋西、江北、江南為試點,推進文明城市高標準常態化管控,建立健全文明創建長效機制。 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現代都市農業項目,每年建1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 “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多措并舉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翟樹宇說,將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現代農業”成為該區鄉村振興發展關鍵詞。惠城將加快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步伐,推進一批現代都市農業項目建設。扶持發展絲苗米、甜玉米、梅菜、花卉、特色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鄉村變美有了“日程表”。惠城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道路暢通、環境整潔、生態自然、特色濃郁為著力點,打造示范片區,帶動全區鄉村振興。每年建設10個以上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精品村,逐步形成惠城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分步實施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 路通財才旺。今后五年,惠城將暢通城鄉互聯互通的“主動脈”和毛細血管,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任督二脈”:打通東北部山區交通瓶頸,推動S120三環南路至南旋工業園段、X203馬蘆線、X205馬水線等干線公路升級改造。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鄉村道路硬底化1000公里,進一步提升城鄉公路通暢度。突出以城帶鄉,推進橫瀝鎮省級城鄉融合發展示范鎮和汝湖鎮市級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建設。 加強生態建設 讓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95%以上 未來五年,將是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美麗宜居惠城。 惠城列出了“生態提升”計劃表。其中包括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繼續推進西枝江、東江汝湖斷面、淡水河紫溪斷面等重點流域綜合整治。黑臭水體持續實現“長制久清”。到2025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95%以上。制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實現危險廢物應收盡收。 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和能耗“雙控”政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汝湖、橫瀝、蘆洲等區域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從嚴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推進“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加快淘汰污染嚴重企業和落后產能。實施一批促進企業綠色發展的技術改造項目,促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開展高質量水源林、新造林地撫育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森林村莊和古樹名木搶救養護等森林鄉村建設。積極參與全省“萬里碧道”工程建設,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構筑安全水網、生態長廊。 發展民生事業 新增學位6萬個以上,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歸屬感。”翟樹宇說,將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在教育事業方面,到2025年,惠城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0所、中小學30所,增加學位6萬個以上。扎實推進“雙減”政策落實落地,實現校內課后服務全覆蓋。實施“強師”工程,積極探索出臺教育人才鼓勵政策,深化“區管校聘”改革。 在衛生事業方面,惠城將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加快推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完成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和橫瀝分院、市第二婦幼保健院江北院區、區中醫醫院改擴建等工作,推動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鄉鎮衛生院升級。到2025年,轄區常住人口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達6.6張。增設一批名中醫及名老中醫工作室,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 城市文化魅力也將被“放大”。惠城計劃深度挖掘府城文化、東坡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講好惠城故事,擦亮水東街、東湖旅店等惠城文化標識。依托西湖、東江、西枝江的“綠水元素”和原歸善縣城、惠州府城的文化元素,推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互聯互動。持續深化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做好文旅融合、景點串聯,到2025年,3A級以上景區超12個。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打通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次以上。探索家庭養老新模式,將專業化公共服務從機構延伸至家庭。落實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建設一批兒童圖書館、小球場、書畫室等設施。 強化政府建設 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打鐵還需自身硬。今后五年,惠城區政府將按照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強化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 持續加強政治建設。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中央和省、市、區委決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加快提升政府效能。進一步優化完善賦權賦能、工作專班、項目監管等制度機制,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在企業開辦、行政審批、項目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解決關鍵堵點、痛點問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快捷、創業更方便、滿意度更高。 堅持打造法治政府,始終保持廉潔從政。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規定,深化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大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工作力度,推進公共財政資金審計全覆蓋。健全政府系統廉政風險防控制度,加強土地利用、項目招投標、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廉政風險管控,堅決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成績篇 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點燃激情、奮發有為的五年,也是爬坡過坎、突破進取的五年。”大會上,翟樹宇說,五年來,惠城區政府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綜合實力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深化改革增效、改善城鄉面貌、生態文明建設、民生事業發展、行政效能提升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摘牌項目宗數、投資額、產值連續三年年均增長超過100% 五年來,惠城大力實施3+2系統工程,以“強平臺、抓項目、提質效”工作主軸,推動經濟發展形成向好趨勢。 投入15.5億元重點打造東江灣產業園,建成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完成土地收儲1.1萬畝,近兩年新入駐企業43家,總投資257億元,預計年產值583億元,園區開發建設邁上快車道。獲評廣東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園,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年底有望創建成為省級高新區。 聚焦項目建設,2017~2020年累計實施重點項目307宗,完成投資351.46億元。工業經濟發展初見成效、態勢向好。摘牌項目宗數、投資額、產值連續三年年均增長超過100%。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現代物流、數字經濟,沃爾瑪山姆店、金山湖中心等一批商業綜合體相繼落戶,第三產業增加值超600億元。 經過五年努力,目前惠城共有規上工業企業351家,高新技術企業299家;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9家;上市公司11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惠州市總部企業6家。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加速壯大。 五年來,惠城持續深化改革,提質增效激發新活力。深入開展“清網增效”行動,推出工業投資項目摘牌即動工、企業開辦全流程1天內完成、商事登記秒批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通過建設項目全鏈條管理信息化平臺,大中型政府投資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的時間由91個工作日壓縮為55個工作日,其他政府投資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的時間由70個工作日壓縮為48個工作日。 扎實推進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城鄉面貌展現新變化 五年來,惠城扎實推進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城鄉面貌展現新變化。城市里,該區打造“一湖兩江四岸”文化旅游經濟圈,初步建成以水東街、金帶街、祝屋巷“兩街一巷”微改造為重點的“城市會客廳”,西湖獲評國家5A級景區,東湖旅店獲評“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水東街認定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成功創建第四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群眾更加直接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協同推動“外聯內暢”交通體系建設,建成智慧停車場52個,完成老舊小區微改造123個。 在農村,惠城1232個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任務,全部行政村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集中力量打造16個美麗宜居示范村,汝湖鄉村風貌精品示范帶建設初見成效。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初步構建,絲苗米省級產業園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 五年來,惠城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空氣質量持續保持良好,優良率達94%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6年的11.42%提高至76.46%,12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成功創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成功創建廣東省生態區。 五年來,惠城致力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實現新進步。2020年以來,惠城區政府緊緊依靠全區人民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穩定。全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區實現100%脫貧。累計新建、改擴建公辦學校21所,增加公辦學位2萬多個。成功創建2所三甲醫院,改建1所二級中醫醫院。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個、農村幸福院24家。 數描成績 ●2016~2020年,全區經濟總量由641.69億元提高到861.93億元,年均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由266.49億元提高到535.1億元,年均增長10.1%;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稅收收入占比由55.1%提升至81.9%。先后獲評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科技百強區、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等榮譽稱號。 ●2021年1~9月全區GDP完成692.96億元,同比增長9.5%;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98.78億元,同比增長2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9.35億元,同比增長2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75.05億元,同比增長17.9%,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中向好。 ●今年全區80宗重點建設項目1~9月累計完成投資72.4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41宗,完成投資40.47億元。預計今年全年摘牌項目28宗、投資額274億元、產值406億元。 (記者謝菁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