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建設。這是高鐵惠州南站。記者羅劍業 攝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突出抓互聯互通,推動協同發展呈現新局面。
推動大灣區城市軌道一體化服務、為香港藥企在惠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市“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我市該如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建設,不斷拓展惠州高質量發展空間。
生活互融
為1小時通勤提供多層次交通服務
交通聯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加速融合的前提。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加快構建大灣區內外聯動的戰略支點,強化大灣區東部門戶樞紐地位,打造南北新通道。
“搶抓機遇,加快建設現代化一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深度融深融灣,搶占發展紅利。”市人大代表、市交通運輸管理局惠城區分局局長賴偉成建議,在交通對接上,惠州要加快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站段、深惠城際等軌道交通項目建設,抓緊與深圳、東莞、廣州等合力研究推動跨界地區城市軌道一體化服務,為1小時通勤提供多層次服務。同時,研究提高惠州北站、惠州南站等交通樞紐的站城一體化開發利用程度,實現站城一體、產城融合。
交通便利使得大灣區居民生活更加融合。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優質生活圈“深融合”。優化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發展政策措施。推動“港澳藥械通”在惠州落地,滿足居民用藥用械需求。
“近年來,健康惠州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市民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市人大代表、市自然資源規劃勘測院院長吳俊河建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大灣區醫療一體化持續推進,惠州在醫療服務融深融灣上,也應進一步完善便利舉措,盡快聯網特定門診,方便特定門診參保人員就醫購藥,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制度銜接
建議設立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區域協同發展需要制度性來推動。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制度規則“軟銜接”。
“企業對招商引資、跨境投資中的涉外法律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目前,香港居民律師在惠州執業非常便利,但要長久留下來執業卻很難。”市政協委員,廣東卓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惠州市律師協會涉外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丁雪瑜建議,惠州可以借鑒珠海設立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從政府層面引導推廣,傾斜政策資源,更好地將他們留在惠州執業、發展。同時,完善青年交流機制,舉辦“萬名青年到惠州”活動以及惠州創業展覽會,讓更多港澳青年更好地認識惠州、了解惠州,吸引他們來惠州創業發展,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市政協委員、惠州海天堂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惠州新動力執行主席徐浩然表示,目前,有不少香港制藥企業想在惠州投資建廠,但受限于企業生產建設標準同內地標準不同,建議惠州在這方面能有所突破,為香港制藥企業在內地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產業協同
主動精準對接深圳優質企業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產業協同“大聯動”。積極與大灣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從技術研發到企業孵化、到產業培育的全鏈條合作。
“惠州制造業具有良好基礎優勢,需把握新一輪技術革新的發展契機,延伸產業鏈、做大產業集群。”市人大代表、廣東科鑫產業孵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輝建議,依托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服務體系,推動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集聚融合,加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引進+本土消化轉化”“異地研發孵化+惠州產業化”等多種方式,搶抓兩大科學裝置及東江實驗室建設契機,推動相關領域產業技術融合創新,建設適應企業需求的科技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形成龍頭企業帶領下的“大中小”融通創新及產業集群發展,推動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向數字化產業化轉型升級。
“惠州自然環境優越、營商環境良好,為我們這些港澳青年提供了創業機會和平臺。”市政協委員、惠州市祥勝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勝威認為,惠州有很好的區位、宜居優勢,與香港、深圳人文相通、產業相融,現代產業結構有很好的互補性,建議進一步加快產業鏈協同創新步伐,主動精準對接深圳優質企業,積極承接深圳優質外溢項目,不斷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記者邱若蓉 香金群 馬海菊 駱國紅 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