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行動綱領出爐!《惠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印發,我市開啟創新型城市建設新征程。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形成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成熟的區域創新體系,主要科技指標實現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的創新型城市,成為支撐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的重要力量。其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R&D占GDP比例達到3.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5%,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
抓機遇
建設深圳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
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惠州不斷加快深度融深融灣步伐,“科技互興”是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之一。
《規劃》提出,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機遇,積極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積極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兩大科學裝置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規劃為契機,打造大灣區能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核能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惠州將高水平對接深圳科技創新資源,建設深圳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積極探索與廣州、東莞在跨界地區開展產業合作、創新協同和同城化試點;全面深化與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港澳科技合作機制,與港澳合作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吸引國際頂尖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校、世界500強企業來惠州設立實驗室、研發中心、開放式創新平臺或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根據《規劃》,我市將面向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布局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增強綠色低碳科技實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惠州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育動能
推動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加快推動兩大科學裝置、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與發展,推動“2+1”現代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實現產業集群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
根據《規劃》,我市將圍繞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廣東省核技術產業化基地,延伸兩大科學裝置創新鏈條,啟動同位素研發平臺、高能量密度研究平臺建設, 推動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裝置(DEEF)落戶惠州;推動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建設,建設全球能源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能源產業重要策源地;發揮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聯動帶動作用,建設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推動中科院過程所惠州研究分院落地。
我市還將圍繞“2+1”現代產業部署創新鏈,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5%。培育發展創新型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00家。
聚人才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
“十四五”我市將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吸引更多英才聚惠。根據《規劃》,我市繼續實施“惠”聚優才行動,聚焦掌握重點產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以及前沿科技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力爭到2025年全市引進創新創業團隊50個、領軍人才100名,每萬人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90人年。通過“賽場選馬”“人才+項目+園區”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優質科技創業項目落地惠州,引導社會投資資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全面推廣外國人高端人才確認函、外籍和港澳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事項,為外國人才提供科技研發、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便利措施和綠色通道服務。
我市還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鼓勵企業積極牽頭申報科研項目。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征集若干我市重點產業相關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難題,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解決方案,匯聚國內外智力資源攻堅克難。對人才進行分類別、多維度評價,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突出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人員的支持力度,建立鼓勵創新的容錯免責激勵機制。
(記者李向英 通訊員曾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