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惠州西湖景區豐湖書院上演的宋式婚禮秀火出圈,線上線下觀看量超5000萬人次。
惠東白馬窯遺址。
博羅橫嶺山商周墓葬群?;葜輺|江圖片社供圖
3月25日至29日,百家地市黨媒看惠州活動在惠州舉行。這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地市黨媒120余名“融媒大咖”游覽惠州蘇東坡祠參觀東坡井。記者張藝明 攝
悠悠古韻,千年文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有著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羅浮山上,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采藥煉丹、懸壺濟世,留下沖虛古觀、稚川丹灶;西子湖畔,北宋大文豪蘇軾品荔寫詩、悠閑自得,東坡祠、朝云墓隔空對望。銀崗窯、水東街、平海古城等歷史古跡銘記著這座城市的榮光,惠東漁歌、龍門農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氣質……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資源和寶貴財富,只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讓其“活起來”“火起來”。據統計,惠州有385處文物保護單位、241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08項各級非遺項目。坐擁文化遺產“金山銀山”,惠州如何保護傳承好這些歷史文化財富?又如何讓它們融入時代與生活,使其更能體現自身價值,煥發新的光彩?
現狀
文化遺產逐漸“活”起來“火”起來,綻放時代光彩
2月6日,惠州中山公園(惠州府城遺址公園)升級改造開園暨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建成開館。梌井、9處建筑基址及漢代的陶網墜、隋唐時期的板瓦和瓦當、清代東坡先生野吏亭記碑等實物,以其濃厚的古韻向人們講述著沉淀千年的惠州故事。
近年來,文化遺產活化在很多城市鋪開,熱度不斷攀升,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放眼文化遺產俯拾皆是的惠州,從挖掘考古到遺址修繕、文物陳展,從文化IP打造到特色文化品牌創新探索,從非遺資源保護申報到文創產品受熱捧,無不讓人感受到惠州千年文脈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的力量。
隨著惠州文旅系統系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賓興館、鄧承修故居、葛洪博物館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和文物項目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和非遺項目成功申報,國保由1處增至3處,省保由19處增至45處,國家級非遺項目由2項增至3項,省級非遺項目由7項增至27項……“通過強化整體化、系統化保護,惠州文化遺產成為有形的文化符號,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宜業的吸引力?!笔形膹V旅體局有關負責人說。
北宋紹圣年間,蘇東坡寓居惠州兩年八個月,留下“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動人詩篇,東坡寓惠文化成為惠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現在,復原后的惠州蘇東坡祠,成了嶺南保護、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重要場所。當穿過饒宗頤先生題字的“惠州蘇東坡祠”山門,一眼就看到蘇東坡的客廳廳堂“德有鄰堂”,堂前有歷經風吹雨打仍保存完好的東坡井,三賢祠、思無邪齋、東坡居室、遲蘇閣、娛江亭、松風亭散布其間。
惠州蘇東坡祠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各地游客,僅在2023年就接待觀眾超過30萬人次?!皼]想到在惠州還保留著這么好的東坡文化!”來自廣州的游客李瑩瑩說,蘇東坡可謂當代年輕人的“頂流男神”,其圓融、可信、可愛、可敬的人格形象令人神往。
今年春節期間,惠州西湖景區豐湖書院上演宋式婚禮秀火出圈,線上線下觀看量超5000萬人次?!八问交槎Y秀”以惠州大戶陳直之子陳豐迎娶眉州新娘唐珠為場景,請來“蘇東坡”擔任儐相(即主持),讓市民和游客沉浸式體驗宋式浪漫。
“近幾年,國潮之風盛行,春節期間,各類民俗活動回歸,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惠州民俗學者林慧文認為,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春節期間在惠州西湖景區舉辦“宋式婚禮秀”等活動,不僅豐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濃濃年味,也有助于激發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惠州東湖旅店是抗戰期間秘密大營救的主要中轉站之一,轉送了茅盾、張友漁、胡繩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如今,修葺一新的東湖旅店打造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入選“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吸引大量海內外游客。
2022年,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陽淡水老城啟動改造后重新鮮活起來,游客絡繹不絕;博羅縣啟動《博羅古城文化旅游休閑區總體規劃》,統籌葫蘆嶺貝丘遺址、博羅古城、明清九村、東江等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挖掘古城歷史,高水平建設博羅古城文化旅游休閑區,打造博羅對外形象的文化窗口……
通過融入城市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活力。
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隨著以文創為主的消費風尚興起,帶有惠州元素的文創產品在市場上不斷涌現。
農民畫絲巾、陶瓷杯、雨傘、手機飾品、魔術巾等龍門農民畫系列衍生產品陸續開發,荔枝茶具組、西湖賞盤、富貴碗、風光餐具、玉塔微瀾影清杯等東平窯衍生文創產品備受市場青睞,亞克力夾子文具——“大笑東坡夾”、東坡寓惠主題DIY筆筒、東坡詩詞集DIY掛件、《食荔枝》活字印刷體驗包等“東坡文創”系列產品受到熱捧。
在傳承保護基礎上活化利用,惠州文化遺產不斷“活起來”“火起來”,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短板
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專業技術能力有待加強
雖然我市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遺產得到較好保護,但也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知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主動參與保護文物的意識不強。市文廣旅體局工作人員甚至接到過基層的電話咨詢,稱為了配合項目建設、能否撤銷已認定公布的文保單位或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市政府文化顧問、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何志成表示,據他觀察,前些年,一些歷史文物在城市建設工程中受損,與工程施工人員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強有關,也側面反映出相關部門的監管需要進一步加強。
1月22日,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召開,會上有代表發言稱,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技術能力薄弱,從事歷史文化保護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尤其缺少歷史建筑、傳統村落修繕、保護與利用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導致工作科學性、合理性不夠,在實踐中就出現過古遺址破壞性修繕的情況。同時,我市既沒有考古機構又沒有考古隊伍,考古工作都是依托省考古所開展,與惠州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不相匹配。
此外,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特別是編導、創作、文史研究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不足,導致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創新不足。而文旅產業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缺乏專業運營團隊,也導致老城市新活力不足、文旅發展難以形成特色產業產品。這些問題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更好開展。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離不開經費保障。“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涉及面廣,工作復雜且專業性較強,往往面臨配套資金難以有效落實的困境。”市住建局總工程師李子鋒說,像歷史建筑、傳統村落等文化遺產的維護修繕,需要專業的隊伍,制定專業的保護設計方案,加上活化利用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費用就相對較高。
記者從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市重大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和市級以上文保單位、非遺項目的日常管理,已經有財政資金保障,但市級及以下的文保單位保護修繕資金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沒有設立常態化專項資金,149處市級文保單位、184處縣(區)級文保單位保護狀況堪憂,有些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經費也比較欠缺。
以惠陽區為例,目前該區有國家和省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31處。近3年來,惠陽統籌利用各級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文物保護修繕工作,相繼完成會水樓、鄧承修故居等8處文保單位的修繕工程,挺秀書院、會新樓等文保單位修繕工程正在實施。但由于文物數量多,修繕保護成本高,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較大資金缺口。
破題
推進重點工作擦亮 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先人對惠州這片熱土的饋贈。如何用好這筆“財富”,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煥發更強活力?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開展以縛婁古國、梁化古郡為代表的早期文明探源工程,加強橫嶺山、銀崗窯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以白馬窯址為中心的“海絲”史跡保護利用。抓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惠州古城片區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推動水東街業態和非遺文化提升,優化新民街東新橋至水門橋段江畔環境和商業氛圍,讓古城煥發多元文化與煙火氣并存的新魅力。
記者了解到,惠州將堅持市級統籌,采取“一盤棋”常態化運作,把原來條塊分割、碎片化的歷史文化遺產重新整合成一個整體,進行系統保護,進一步推動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重點工作。
比如,積極對接廣東省“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完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之際考古文化譜系,全面梳理橫嶺山、銀崗嶺等重大考古成果,加強對3000多年前縛婁古國的考古實證,開展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闡釋。
系統梳理惠州古城、博羅古城、淡水老城、平海古城資源。在此基礎上開展古城文旅提升工程前期籌備工作,保護活化“一街挑兩城”古城格局,開展行走古城、非遺體驗、美食薈萃等活動,推動西湖片區、府城片區與水東片區連片發展文旅經濟,讓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
推動“蘇軾與兩宋惠州文化發展戰略”落地,加強西湖、羅浮山人文精神的呈現,整合提升合江樓、東坡祠、嘉祐寺片區,打造東坡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蘇學研究區域性高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嶺南東坡文化傳播主要策源地,通過壽蘇會、東坡粉絲大會、“東坡文化節”城市聯盟等平臺,持續打造“不辭長作嶺南人”文旅IP。
以“葛洪傳說”“東坡傳說”等申報國家級非遺為牽引,實施省級以上高水平非遺項目躍升計劃。全力推動水東街二期非遺展演館建設,深入開展非遺美食嘉年華、非遺千村籃球賽、中秋非遺之夜等活動。
推進海絲文化遺產考古保護。繼續推動白馬窯址群、大星山炮臺以及范和古村等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海絲相關遺跡考古,推動“海絲申遺”文化交流再啟航。
業內專家認為,上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點工作的全面開展,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惠州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實踐,有助于提升社會凝聚力,推動文化繁榮。
建議
文史專家、惠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羅川山: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做文章
文史專家、惠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羅川山建議,全方位分析惠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優勢與短板,科學尋找切入點和突破口,切實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做文章,尤其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等重大機遇,創新思維、拓寬眼界,著力在提升層次、運籌項目、打造平臺和鑄造品牌上,摸索出一條彰顯中國文化自信、廣東特質、大灣區風格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惠州路徑”。
一方面,在文化遺產資源的歷史區位、傳統優勢基礎上刷新“新格局”“新賽道”,如尋訪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的“惠州會館”,尋找發現中外文化交流惠州遺跡,續寫新時代的惠州“鄉情故事”。另一方面,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調研、策劃具有牽動力和網絡號召力的“出圈項目”,如在縛婁古國、羅浮山摩崖石刻、惠東白馬窯、惠州蘇東坡祠、龍門三寨谷造紙遺址等眾多資源和鄉村民俗稟賦中籌劃出有特色的項目,推出市級、縣(區)級旅游特色歷史名鎮、名村或歷史古街。
記者手記
既要“守得住” 也要“活起來”
說起文化遺產,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古董”。實際上,文化遺產來自社會生活,來自人民群眾,“活”才是文化遺產的正確打開方式,要讓文化遺產真正“活在當下”。
惠州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隨著保護傳承力度加大,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穩步邁上新臺階。但如何進一步把文化遺產用好用活,依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對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要知道,保住了文化遺產的物質實體,并不意味著活化利用就可以“為所欲為”,應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使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踐中,既要加強文化遺產原貌、現狀的保護,更要考慮文化遺產在以文化人、惠及群眾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推動文物陳列展覽、特色非遺展示傳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城市微更新、文旅融合及開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使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時代發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記者龔妍 侯縣軍 譚琳 歐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