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達大道
東坡路
中山路
惠陽淡水有以葉挺名字命名的道路。 記者匡湘鄂 攝
策劃君說:
惠州歷來是文人墨客名吏重臣薈萃之地,他們踏足惠州,無不在此留下了光輝足印。歷史是根,文化是魂。現在的惠州,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建筑、山水不少,就西湖與羅浮山一帶,有心人仔細找找,定能找出不少用名人名、字、號命名的橋梁亭臺以及山水道路。為了更好地挖掘惠州歷史文化,《東江時報》今日起推出“地名惠州”系列報道,首期將探尋以名人名字命名的道路。
昨日《東江時報》報道《惠南大道擬更名葉挺大道》,消息一出激起水花片片,也勾起不少市民強烈的好奇心:惠州現在有多少條“名人路”呢?據東時君了解,惠州人耳熟能詳的“名人路”并不是很多。今天,東時君就帶大家去走走惠州的“名人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記者姚木森 楊建業 攝
仲愷大道
歷經百年滄桑
道路簡介
仲愷大道前身為惠樟公路,仲愷高新區成立后改為仲愷大道,并進行了數次擴建和改造。目前,仲愷大道改造工程北起惠城區鵝嶺立交,南至仲愷陳江梧村橋,分為惠城段和仲愷段,全長約14公里,總投資約19.9億元。
仲愷高新區因位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廖仲愷的故鄉而得名,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剛成立時,基礎設施薄弱是當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交通非常不便,貫穿高新區的只有一條9米寬的惠樟公路(仲愷大道前身)。1994年,惠樟公路進行第一次改造,路面由原來的9米拓寬到60米,此后的20多年里,惠樟公路又經歷了數次擴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的仲愷大道。
前身為1923年修建的惠樟公路
東時記者從1998年出版的《陳江鎮鎮志》上看到,惠樟公路始于民國12年(1923年),連接惠州至樟木頭(屬東莞),貫穿陳江東西。
市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介紹,為修建惠樟公路,當局設立惠樟公路局以董其役,局長由周醒南擔任,參與其事的有張友仁、翟雨亭、楊固初、曾固民等惠州知名人士。他們親自到工地督導,現場解決問題,加快了工程進展。1923年底,惠樟公路竣工。公路在東莞樟木頭與廣九鐵路連接,自此,從惠州到廣州、香港這兩個重要城市的時間大為縮短,對惠州加強對外開放,促進區內發展,產生了積極久遠的影響。
東時記者查閱資料獲悉,惠樟公路屬民辦公助性質,張友仁先生為惠樟公路汽車董事長。在抗日戰爭時期,惠樟公路是日寇重要據點和交通要道,多次從此路進犯惠州城和東莞城,日寇還在惠樟公路兩旁駐扎。為了阻止侵略,惠樟公路曾幾度被中國軍隊毀壞,后在1947年修復。新中國成立后,惠樟公路鮮有汽車通行,路上多為行人,此公路極方便人們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惠樟公路從修好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路面都很窄,只有一條車道。據《陳江鎮鎮志》記載,1991年,陳江鎮政府(現陳江街道辦)投資40多萬元,進行了陳江城鎮內十字路口段的補路工作,鋪上瀝青。1994年,陳江三星電子廠至惠州的路段改筑成水泥路面,擴寬至60米,并于1995年裝上路燈,這一路段曾被稱為“仲愷科技大道”。
大道改造工程預計明年底完工
仲愷高新區掛牌后,惠樟公路仲愷段也以廖仲愷名字命名——— 仲愷大道。據悉,仲愷大道集國道、省道、市政道路于一體。近年來,因“擁堵”而備受網友詬病。據悉,2009年莞惠城際鐵路動工,仲愷段的大部分工程處于仲愷大道,因圍蔽施工和大型工程車輛輾壓等原因,再加上仲愷大道為惠城和仲愷之間的主干道,車流量又大,導致這條路長期擁堵。
去年9月以來,仲愷大道及鵝嶺南路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復工建設,全線分6個施工段同時施工。今年8月,多位省、市人大代表現場走訪并調研仲愷大道等項目。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2018年底仲愷大道改造工程全線完工。
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9月30日,仲愷段累計已放通路段約8.4公里(左右幅合計),其中金穗家居門口至仲愷輕軌站段、大榮路口至和暢東一路口段、馬過渡河橋至科融路口側已按時間節點全部放通,有效緩解了交通壓力。接下來,將根據施工作業點情況,加快道路施工進度,進一步緩解通行壓力,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本組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劉建威
演達大道
周邊商圈活躍
演達大道位于我市中心繁華地段,連接下埔麥地商圈和金山湖片區,貫穿中心城區。隨著城市的發展,演達大道成為市中心交通主要脈絡,橫跨三環路。為了緩解路口交通,演達大道于2012年6月28日正式開通了演達大道三環路立交橋的建設,打通了市中心區到惠州南部新城的脈絡。
近幾年來,演達大道沿路面貌一變再變。東時記者昨日走訪過程中發現,在沿路一帶已經少有當地原居民居住,據在當地開設店鋪近20年的店主陳先生介紹,從其開店之日起,演達大道已經存在,至于名稱由來,他也無從考證。演達大道究竟什么時候命名,東時記者采訪了多位惠州文史學者與老惠州人,他們都表示不清楚。在《惠城區志》中,1988年至2000年新建道路中并沒有演達大道,而河南岸道路名中卻早就有“演達一路”了。有老惠州人介紹,演達大道可能原本就不是一條大路,或者由幾條小路擴展而成,所以沒有原名,直接命名。如今,惠州在多方面紀念這位本地革命先賢。在惠州有以鄧演達名字命名的道路,在他出生的村子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并建立了鄧演達紀念園。本組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蔡偉健
東坡路
曾是泥濘村道
東坡路起于惠城區濱江東路,至東湖路止。前身為東湖四路和一條泥濘的村道,2007年后命名“東坡路”。
現在的東坡路是連接貫通東江到西枝江的道路之一,從濱江東路起到東湖路止。沿路穿過東平主要商區,沿路有東湖花園等多個大型小區,成為當地居民出行的一條不可或缺的道路。實際上,該條道路的前身為東湖四路和一條泥濘的村道,而村道前身更是一個位于橋東街道大路口村里的魚塘。
據當地居民黃先生介紹,以前東湖西路至濱江東路之間的東坡路是不存在的,在上世紀90年代,道路所在的地方是一個魚塘,是大路口村村民日常種植蔬菜的主要灌溉水源,留有當地居民眾多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隨著東平半島的進一步開發,城市化進程加速,當地村民出行成了問題,因此,魚塘被不定時填埋,一部分成了村民的宅基地,一部分成了一條泥濘的村道。“到了2004年左右吧,才有了一條正式的小路,但是沒有名字的。”黃先生說。
另一名居民張先生回憶,2005年開始,村里道路開始硬底化,道路逐漸開工,至2007年前后才有了比較好的水泥路,而該道路也沒有命名,但已是當地一條主要的交通要道。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市民政局于2007年4月向市政府呈交了 《關于對市中心區142條未命名街道進行命名有關問題的請示》,經市政府研究,并征求市規劃建設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意見,批準實施此項工作。惠城區南部原有仲愷大道、演達大道布局的基礎上,在惠環規劃新區分別選擇布置以早期革命先驅人物名字作為街路地名。在惠城區東部,東平選擇布置以對惠州與西湖的宣傳和開發建設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古代先賢的名字命名“東坡路”,同時,將當時東湖花園一區和二區之間的東湖四路納入“東坡路”統一規劃,因此才有了如今的東坡路。本組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蔡偉健
中山路
因中山公園得名
惠州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曾兩次派員到惠州組織發動了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為了統一廣東,肅清東江軍閥反動勢力,1923年7月23日,孫中山親自督師赴石龍指揮攻打困守惠州城的楊坤如叛軍。是年7月至9月,孫中山曾先后4次赴惠州梅湖、飛鵝嶺諸陣地視察,部署攻擊守城敵軍。1925年,孫中山先生不幸辭世。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我市革命作出的貢獻,1928年我市在西湖平湖東面的梌山建立了中山公園,同時建成了中山紀念堂等多個革命遺址。也正是有了中山公園的存在,公園門口的一條小路才得以命名為中山北路。
中山北路位于中山公園北面,是根據中山公園的方位命名的。中山路分為東南西北路,并不圍繞中山公園,僅中山北路直通中山公園,其余的改變較多的是中山西路,即原來的打石街。今年已經80歲的老陳是中山公園門口的老居民。據其介紹,他開始記事起,門口該條道路就已經是中山北路了,“當時的路還沒有這么寬,也沒有這么漂亮”。老陳說,他從老一輩口中得知,中山北路之前也是一條路,是當地居民出行的小路,至于什么名字,他自己也無從考證。
如今,中山東路往東延伸到東新橋,是前往橋東的主要道路。中山西路就是如今的商業步行街的一部分,成為我市的一張名片之一,而中山南路則連接中山北路和環城東路。本組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蔡偉健
淡水也有幾條名人路
東江時報訊 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鐘其準 在惠陽淡水城區,有4條以鄧承修、葉挺、孫中山、鄧演達等歷史名人名字命名的道路,分別是承修路、葉挺路、中山路和演達路。這幾條道路是先后于1993年、1994年改名而來,目前均為淡水城區繁華市政道路。
東時記者走訪上述四條道路發現,這四條路均為東西走向,與淡水主干道開城大道垂直并列排布。歷經多年發展,這幾條位于淡水中心城區的道路都已十分繁華,學校、商業等聚集。比如葉挺路,原葉挺故居位于該路邊,道路上還有一條葉挺橋,目前道路兩邊商業繁華,民居眾多。演達路則與廈深鐵路高架橋比鄰,沿途有中天彩虹城等大型住宅區和幾所學校。
道路簡介
●演達路:原名南二路,長2公里,寬24米,位于淡水城區中心,從石橋中路起至長安南路止。1994年,惠陽政府將其改名為演達路(惠陽府辦[1994]7號),以革命家鄧演達的名字命名。
●中山路:原名南三路,長3.2公里,寬35米,位于淡水城區中心,從承修四路起至大埔村。1993年,惠陽政府將其改名為中山路(惠陽府辦[1993]29號),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
●葉挺路:原名南四路,長1.75公里,寬35米,位于淡水城區中心,西起萬順一路,東止于大埔村。1993年,惠陽政府將其改名為葉挺路(惠陽府辦[1993]29號),以葉挺將軍的名字命名。
●承修路:原名橫二路,長3公里,寬20米,位于淡水城新開發區,從星河西路起至南湖路止。1994年,惠陽政府將其改名為承修路(惠陽府辦[1994]7號),以惠陽歷史名人鄧承修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