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設施建設和管理直接關系市民的飲用水安全。上午,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吳勝華做客我臺《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時介紹,目前我市二次供水系統建設管理已實現事前、事后有效監管,今年該公司將與相關治水部門聯動,努力推動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管理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保障市民"最后一公里"飲用水質量。
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旗下共有4間主力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100萬噸,供水范圍東起平潭、西到潼湖、北起湯泉、南至永湖,肩負著讓超過150萬名百姓喝上好水的重任。
怎樣的水質才能被定義為"好水"?吳勝華介紹,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106項指標要求,就可以稱之為"好水"。整個城市出廠水的合格率達到100%,那么送到各家各戶小區門口主干管的管道綜合合格率惠州現在是達到99.9%,也是非常高的水質標準。應該說整個惠州不管是從源水、治水工藝、輸送的主干管來說,我們的水質是非常好的。
目前,我市自來水供應流程基本嚴格可控,但仍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自來水要送到各家各戶水龍頭需要經過各個小區的二次供水系統。目前,二次供水系統建設和管理主要由小區開發商、物業、以及業主委員會負責。
二次供水設施的建設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市民的飲用水安全。目前,我市二次供水設施建設已實現事前、事后監管。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監管空白。對此,行風熱線面對面特約評論員謝寶琴建議:最后一公里水質,就是從小區送到每家每戶,這個水管是由開發商自己做的,這一塊水管的質量是不透明的,業主是不知道的。廠家去定做的時候需要形成一個溯源體系,是哪個廠家訂的?是哪一個批次?我覺得相關部門一方面是要溯源。另一方面,以后不管是哪一個小區,應該把驗收資質要向小區公布。要形成責任倒查,終身追究。
俗話說:"三分建設,七分管護"。二次供水設施管護不專業等問題也同樣影響"最后一公里"水質。吳勝華介紹,根據近幾年我市部分小區的二次供水專項檢查抽查結果顯示,二次供水水質合格率在85%到95%之間,這表明自來水流經小區二次供水系統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從我們初步調查統計數據來看,全市將近有4500個到5000個二次供水相關設施,由不同的物業公司或業主委員會自行進行維護管理,這里就涉及管理層次參差不齊的問題,包括專業技術水平、規范性問題。那么如果由統一公司來進行管控,監管非常簡單,責任主體也非常清晰明確,整個操作流程、標準統一。那么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老百姓最后一公里水質的問題。
吳勝華透露,目前我市正在推動供排污一體化改革,對惠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進行重組,統一承接相關職能部門的涉水業務,化"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今后我市二次供水建設管理不統一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記者卓暎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