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計劃打造3個 市級長者飯堂示范點

(圖片:惠州廣播電視臺提供)
6月21日上午,惠州市民政局、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惠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有關負責人做客“行風熱線面對面”節目,圍繞“加強社會關懷關愛,增進民生福祉”主題開展面對面交流,并對市民的疑問作出解答。
養老服務
預計2025年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60%
近年來,市民政局聚焦特殊群體和群眾關切,圍繞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職能,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備受關注的“一老一小”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著力點。
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利金介紹,在養老服務方面,我市積極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市7個縣(區)均建成運營1家300張以上床位的新型養老機構(長者安養中心)。同時,我市積極落實助老惠老政策措施,為8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政府津貼,2022年全市累計發放1.12億元,惠及惠州高齡老人7.9萬多人。2020年以來,完成1323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今年將完成1503戶適老化改造任務,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安全性、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者助餐服務方面,2019年以來,全市依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場所設立助餐、配餐點30個,每餐為老年人提供不低于5元的助餐補貼(每天補貼1餐),惠及老年人約24萬人次。為滿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今年計劃在惠城區江北街道、橋西街道、龍豐街道打造3個市級“長者飯堂”示范點,同時采取“中央廚房”、設立配餐點等形式擴大老年人助餐服務范圍。
“總的來說,社區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也是接下來我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陳利金介紹說,我市將加快推進鎮(街)、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努力滿足老年人“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我市已在積極推進44家具備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協調指導村(社區)長者服務站等功能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到2025年,鎮(街)覆蓋率不低于60%。目前,全市有260個村(社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
兒童保障
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標準提至每人每月2017元
陳利金介紹說,我市對困境兒童實施分類保障和開展關愛幫扶工作,主要包括孤兒、自身困境、家庭困境、安全困境和臨時困境等五類兒童。對符合孤兒保障條件的,每月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023年標準為每人每月2017元。符合條件的自身困境兒童可以申請殘疾人生活困難補貼和重度護理補貼,2023年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195元和261元。
針對殘疾人兒童群體,市殘聯副理事長黃宗太說,目前全市共有殘聯主辦主管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39家,提供聽力語言障礙、孤獨癥、肢體(腦癱)障礙、智力障礙4個類別的康復訓練,基本能夠滿足我市殘障兒童的康復需求。
黃宗太介紹說,我市在殘疾人康復保障方面,對0~8歲殘疾兒童在定點康復服務機構接受康復訓練、對0~8歲重度聾兒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均可以申請補助。對于7~17歲大齡兒童和成年殘疾人,可根據自身康復需求,申請居家康復、適應性訓練和支持性服務等。同時開展輔具適配服務,為各類型的殘障人士提供輔具評估、輔具適配、輔具補貼等服務。
殘疾人保障
部門聯合推動公共電梯加裝語音播報系統
“我們盲人坐電梯,經常到幾樓都不知道。請問可否在電梯內加裝語音播報系統呢?”對于網友提出的問題,黃宗太回復說,由于電梯屬于特種設備,公共電梯加裝電梯語音播報系統由電梯的管理單位負責,市場監管部門是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單位,負責電梯的檢驗檢測,接下來,市殘聯將協調相關部門,進一步健全完善無障礙環境設施建設標準體系,更好地為廣大殘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在就業方面,為促進殘疾人更高質量就業,市殘聯努力開發適合殘疾人的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一是組織開展好殘疾人專場招聘會。2022年至今,共舉辦線上線下殘疾人就業招聘會8場,參加招聘的企業167家,參與線上線下求職的殘疾人2391人,達成就業意向291人。二是堅持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積極抓好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工作。通過開展盲人按摩、短視頻剪輯、種植養殖實用技術、烘焙等各類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殘疾人就業能力,提高殘疾人就業率。2022年至今,全市共組織各類培訓班達43場次,共培訓殘疾人2155人。三是積極開展輔助性就業,針對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對象,在康園中心積極開展輔助性就業,解放殘疾人家庭的其他勞動力進行就業,增加殘疾人家庭的收入。
新業態從業者
靈活就業人員可在就業所在市參加失業保險
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的保障問題,我市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對此,市人社局副局長鄔旻亮介紹說,2021年5月起,我市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養老保險政策,取消外省籍和本省跨市流動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參保年限等限制條件;2022年1月起,新業態從業者等靈活就業人員可在就業所在市參加失業保險,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保險權益。
為了更好地服務需要進行勞動能力鑒定的職工,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市人社局還創新勞動能力鑒定服務方式,針對部分傷病情危重、癱瘓在床、行走不便的職工,推行“不到現場鑒定”,組織專家上門,提供鑒定服務,讓符合條件的職工盡早地享受到相應待遇,從而減輕職工負擔。
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