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深招商團隊與企業座談。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梁倍瑜 攝
開工首日,懷揣著千萬元半導體“卡脖子”科技資助項目,深圳市華騰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騰半導體”)董事長葉青山帶著團隊,第一時間來到東江灣產業園考察:“看圖紙、看地塊,看到更多的是半導體產業在惠城發展的未來。”
作為珠江東岸兩個緊密相連的城市,深惠融合發展長期以來備受期待。瞪羚企業華騰半導體只是深惠合作不斷強化的一個縮影。當惠城產業經濟的韌性與張力,遇上“雙區”建設和深圳都市圈的歷史性機遇,越來越多深圳產業創新資源瞄準惠城,選擇在該區落地開花。
為貫徹落實我市深度融深融灣行動,惠城設立駐深圳招商聯絡處,是全市首個也是目前唯一在前海設立駐深圳招商聯絡處的縣(區)。惠城招商選資“鐵軍”挺進最前線,成效明顯:去年以來,全區準入招商引資項目中近五成來自深圳;其中的工業項目皆為高新技術企業項目,不乏“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的身影,呈現了數量多、質量優的特點。
創新招商機制,貫通融深路徑
招商引資為經濟發展導入源頭活水。要選取招引最強最新的產業資源,招商靠前作戰是必選項。
深圳前海,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新時代改革開放前沿。去年初,惠城在深圳前海設立駐深招商聯絡處;成立至今一年多引進了36宗項目,項目投產后年產值超30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皆為高新技術企業項目,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要搶抓深圳溢出優勢資源,并不僅僅只有惠城這支招商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紛紛在深圳設立招商點,招商人員超過2000人。惠城這支駐深招商“尖兵隊”,是如何通過創新機制突破競爭重圍的?
“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駐深招商團隊與產業企業之間,也需通過完善機制,貫通產業對接和轉移的‘直線路徑’。”惠城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此,一年多時間內,駐深聯絡處頻頻出招:成立初,馬不停蹄優化完善招商業務流程、項目評估具體操作辦法、創新招商模式等,打造順暢高效工作機制;去年8月,出臺《惠城區加快推進產業項目入區建設工作方案》,力爭已入區項目動工建設周期最快縮至6個月;9月,率先出臺《惠城區新型產業項目企業入駐備案審查操作指引》,規范新型產業項目企業入駐工作……不斷以快、準、新、實的“招數”完善招商機制,加快深圳優質資源集聚。
新機制帶動新發展。去年第四季度,一場在深圳福田舉行的惠城區營商環境推介會,讓駐深聯絡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現場簽約9宗項目,預計總投資額96億元,總年產值104億元,項目涵蓋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新能源等領域。推介會成為駐深聯絡處“出圈首秀”。
推介會上,天安數碼城惠州灣區數字智造園項目作為代表項目上臺簽約。這是繼惠州天安數碼城項目后,深圳強企——天安數碼城集團第二個重點項目落戶惠城。
“在深圳,我們最先接觸的是駐深招商團隊。他們懂招商、懂產業、懂規劃,從招引、落地到建設全鏈條服務,增強了我們繼續與惠城合作的信心。”惠州天安數碼城副總經理向陽說,科學順暢的項目服務,也讓位于金山新城的惠州天安數碼城建設不斷加快,一期9棟產業大廈和人才住宅已封頂,近10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爭相預訂入園“席位”,產業園預計年底前正式開園。
繪準招商圖譜,做好項目取舍
今年,圍繞我市“2+1”現代產業體系和惠城“3+3+X”產業體系發力,惠城駐深聯絡處招商圖譜愈發清晰。
“招商選資的圖譜要精準,關鍵要做好‘取’和‘舍’兩篇文章。”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駐深聯絡處負責人曾一特認為。
如何“取”?據了解,惠城駐深聯絡處已梳理重大項目產業鏈條,如供應鏈強企信利康、裝備制造強企利元亨、電源行業強企天寶電子等相關上下游。計劃通過以商引商、產業鏈招商、大數據招商等方式吸引“鏈主”企業上下游資源聚集,重點瞄準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專精特新”企業,助推產業做強做長,實現資源乘數效應。
“舍”什么?翻閱駐深聯絡處會議紀要,大部分內容集中在“選資”,確保優勢企業和優質土地完美“速配”。
比方說,在東江灣產業園一塊4萬平方米的供地上,曾有三家芯片周邊制造企業爭取落地。三家企業都是產業鏈上的翹楚企業,哪家與惠城產業發展更為匹配?駐深聯絡處用了兩個月,實地考察、數據分析、咨詢行業專家和風投機構,剖析項目經濟指標及建設內容,最終選取其中兩家產業適配、技術實力雄厚的項目準入。
“甄別企業的適配度,需要招引團隊提高對政策、金融、產業、規劃等熟識程度,練就‘火眼金睛’,往往更花費時間精力。”曾一特認為,多維度考察項目方的投資意向及建設運營能力,嚴格把關入區項目質量,才能確保篩選出技術優、前景好的招商引資項目,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實現效能最大化,為產業“建鏈、補鏈、強鏈”。
去年至今,駐深聯絡處主動出擊,對接考察天安數碼城、潤城新產業、華騰半導體、華圖測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等優質企業機構;同時還與深圳市中小企業家聯誼會、深圳市照明與顯示工程行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實現信息資源要素共通共享。
今年,駐深聯絡處將瞄準“鏈主”企業和成長性好、投資額為3億元~10億元的項目招商,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計劃走訪深圳及周邊地區企業不低于100家,力爭將準入項目中來自深圳都市圈的項目比例提高到七成,做到洽談一批、儲備一批、引進一批,確保優質項目不斷檔。
同時,駐深聯絡處擬參考深圳、佛山、東莞等地做法,研究出臺社會化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充分調動平臺招商、以商引商的積極性,提高招商項目質量。還將探索承接深圳“園中園”項目、產業園整體搬移模式,通過智庫、大數據專業機構等掌握深圳產業園搬遷計劃動態信息,主動承接產業鏈整體式、系統式轉移。
記者謝菁菁 彭紅霞 鄧惠婷 通訊員何歡 梁倍瑜 周文媚
◎記者觀察
鋪就人才產業“雙向奔赴”
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年時間內,引入36宗項目,產值預計超300億元。這是惠城駐深聯絡處這支“尖兵隊”的優秀“戰績”。透視這份成績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7人青年隊伍,在改革開放前沿地勤練內功、積極奔跑,烙印惠城“務實擔當、創新進取”的鐵軍風格。
人才是第一資源,尖兵用在刀刃上。這支青年隊伍只有7個人,卻各有所長、各顯神通。其中4人是市、區高層次人才,還有在市直工信部門歷練過的、在重點國企打拼過的、在金融機構負責貸投的,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高度匹配。
發展需要人才,人才渴盼舞臺。2021年,惠城區GDP接近千億元大關,達到972.61億元,即將成為我市首個“千億縣區”。上周,惠城區委人才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精準用才,涵養人才發展生態。聚焦中心大局用才,惠城實施年輕干部“4030”計劃,每年選派青年干部到征地拆遷、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等“基層一線、困難火線”上磨煉才干,鋪就人才產業“雙向奔赴”高質量發展之路。
(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