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產業導向
未來五年,惠城區堅定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層次進階,聚焦主導產業強鏈招商、依托重點園區集聚招商,積極構建“ 3+3+X”產業體系。
“3”: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重點發展城區具有先發優勢的高端消費性服務業,搭建最集中的線上平臺,引進最高端的酒店和民宿,集聚定位最清晰、業態最豐富的商圈;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引進國內外知名金融企業及分支機構;加快培育壯大物流供應鏈、服務外包和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3”:重點鞏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傳統優勢產業。內外源并重,引進與培育并舉,大力引進內向型頭部企業、領軍企業,支持行業領先企業擴大投入。
“X”: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著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生命健康產業、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產業等,多措并舉引進更多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打造融入“雙區”建設的高端產業集聚示范區。
1、市區一體,借市發展
市委市政府決策實施:
①“2+1”產業集群
②“3+7”工業園區
③“豐”字交通主框架
④金山新城
⑤惠州灣產業新城
◆①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2+1”產業集群
世界級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生命健康產業
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實現與深、莞、穗等市互聯互通,產業鏈協同發展。
惠州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居廣東省第3位,2020年產值超3000億元。
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2019、2020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名。
◆②打造“3+7”工業園區
圍繞“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的目標,惠州市全力打造“3+7”工業園區(3個國家級園區,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把工業園區建設成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制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為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③構建“豐”字開放交通體系
高標準規劃“豐”字交通主框架,西接穗莞、南通港深,輻射粵東北,勾畫惠州陸海互濟、東西暢達、南北貫通的城市開放發展新格局。
“三橫一豎”交通軸線:
以第一“橫”對接廣州(知識城),形成輻射粵東北地區的沿江交通軸線;
以第二“橫”對接東莞(松山湖)、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形成輻射河源、汕尾的中部交通軸線;
以第三“橫”對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輻射深汕特別合作區及粵東地區的東西交通軸線;
以一“豎”(1號公路)連通中心城區與惠州灣,推動陸海呼應、江海聯動,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軸線。
◆④推進金山新城建設
總面積:118.29平方公里
發展定位: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惠州未來城市中心、一流核心樣板,港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
發展目標:國際濱水新青城,灣區科創新磁極。
布局規劃:兩軸六廊匯金山,七區多心筑新城。
●兩軸:串聯南北功能組團的空間發展軸和東西向聯系文教智創區、科創以及產業區的創新活力軸;
●六廊:四條“山-城-河”的生態綠廊,以及西枝江、淡水河景觀水廊;
●七區:包括:綜合服務區、文教智創區、科創服務區、高新產業區、生活配套區、文體活力區和生態休閑區七個功能分區;
●多心:新城核心、科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科創中心、文體中心以及北部居住片區中心等。
◆⑤打造惠州灣產業新城
惠州灣產業新城規劃建設成為惠州市的重要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國家現代產業重要發展平臺。
總規劃面積70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19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惠城區馬安鎮。目前已引進國機集團華南總部基地項目,總投資2000億元。其中,一期用地約3平方公里,將導入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發平臺、智能制造生產運行系統項目、石化裝備制造項目、人工智能和裝備制造項目等產業和資源。
2、謀定而動,提升城市首位度
區委區政府印發實施《惠城區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
沿市“豐”字交通主框架布局產業,構建“一帶一軸一圈”的產業空間布局結構,搭建“四大產業平臺”。
● 一帶:環東江經濟產業帶:
● 一軸:產業功能發展軸:
● 一圈:總部經濟及商務服務圈:
● 四大產業平臺:
金山新城
惠州灣產業新城
東江灣千億產業園
國際生物健康谷
◆依托市“豐”字交通框架提早布局項目、著力培育新的產業帶
結合市總體規劃和中心區實際,沿路沿線重點布局大數據、大服務、大健康產業,積極構建“一核一環一谷+一帶一軸一心”的空間架構。
構建以大數據(數字經濟)、大服務(總部經濟)、大健康(健康經濟)為核心的產業發展體系。
◆圍繞1號公路交通軸線全面提速園區建設
1號公路連通中心城區與惠州灣,推動陸海呼應、江海聯動,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軸線。
在“1+4”園區的基礎上,圍繞1號公路重點打造東江灣千億產業園。
現已成功獲評“廣東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區”。